孔子像为何穿帝王服饰 原因你知道吗?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4日讯】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在中国各地孔庙,人们会发现孔子像着帝王服饰,手捧镇圭,是一副帝王的仪容。孔子塑像为何是帝王像呢?这其中是有讲究的。

最早的孔庙是位于孔子故里、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的曲阜孔庙,又称“阙里至圣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经过历代增修,成为孔庙之祖庭。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成殿内供奉的孔子塑像,是1983年按照清雍正八年的孔子塑像复制的,孔子像端坐在神龛之上,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副帝王的仪容。

曲阜孔庙的孔子像资料图。(三猎/维基百科)

浙江衢州的孔氏南宗家庙以及河北承德的热河文庙,供奉的孔子像也同样是帝王像。许多人感到好奇,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平民教育之先河,为什么孔子像却是帝王像呢?

这是因为孔子的儒家学说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自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太宗尊奉孔子为“先圣”,诏令全国各州县学校皆建孔子庙。

唐玄宗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追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加冕九族,服九章,从上公制”。

元成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顺治帝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至圣先师”。

清康熙皇帝亲笔御书“万世师表”,称赞孔子是天下人的老师。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有“素王”的美称,自唐代以后,各地孔庙在塑造孔子像时都采用了帝王的服饰装扮,以体现孔子的尊崇地位。

清雍正时期,孔子塑像冠冕服饰按照周代帝王最华贵的服饰标准,冕十二毓、服十二章、玄衣𫄸裳。

冕旒是中国古代最尊贵的一种礼帽,其顶端有一块长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延的前后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线穿组,名曰:“冕旒”。

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礼运曰:“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

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

十二章服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冕服上饰有12种纹样的服饰。12种纹样,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fǔ)、黻(fú),早期手绘、晚期用刺绣绣于服装之上。

十二章图案各有深刻的寓意,据史载:日、月、星辰称为“三光”,取其“照临”之意;山,能行云雨,人所仰望,取其镇重之意;龙,变化无方,取其神;华虫,为雉,文采昭著,取其文。

宗彝,为宗庙祭器,绘虎、鵻二兽,取其祀享之意。又有一种说法认为,宗彝绘虎,是取其严猛,绘“鵻”,即鹁鸪鸟,是取其智。

藻,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文,取其洁;火,取其明,取其炎向上;粉米,即白米,取其洁白能养人;黼,作为斧形,刃白而銎黑,取其能断之意。

黻形为“亜”,一种说法认为是古“弗”字,取“拂弼”之意。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两“己”或两“弓”相背,取臣民背恶向善之意,亦取君臣离合,去就之理。

镇圭,是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古代以玉作瑞信之物,用于朝聘,计六种,故名“六瑞”,六瑞形制大小各异,以示爵位等级之差别。

《周礼.春官》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王执镇圭,为六瑞之一,也作“填圭”。“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为四镇之山为瑑饰,寺长尺有二寸”。

(责任编辑:唐颖)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