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4年09月14日讯】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秦鹏观察》。
今天焦点:中国金融界高管密集辞职,金融崩溃前兆?护照也要被扣押,近万名投资银行家人人自危。
美中对抗更加激烈了,“中国周”美国会密集通过28项反共法案,将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中共扬言报复,驻美大使谢锋却透露出中共的真正“红线”。
首先,请大家在评论区关注我的YouTube新频道及干净世界频道,以收看更多精彩分享。谢谢!
金融业要崩?高管密集辞职 近万名投资家自危
中国金融圈真的乱套了。8月初到上周末,A股27天出现了1100份高管辞职报告,总市值超4,000亿元的中国人保董事长王延科也提出了辞职。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有一大批金融机构的高管也提出了辞职,比如,8月25日,中国银行宣布刘金因个人原因,辞去副董事长及中国银行行长职务;8月18日,浙商银行宣布张荣森因个人因素辞去执行董事、行长职务;8月17日,王峰因工作调动,辞去江阴银行副行长职务;更早,8月1日,常熟银行宣布吴铁军因工作调动,辞去副行长职务。
另外,还有一批大型国企宣布其董事长辞职,包括中国铁建、中国太保、太保寿险、国药现代、中金黄金。
被披露出来的辞职报告只是冰山一角,实际问题比这个更严重。中共体制内前官员杜文透露,目前中共金融圈高管们是集体辞职不干了,人数非常多,但是绝大多数的辞职申请都没有获批,因为中央有金融稳定的考虑。
为什么辞职不干呢?中共前所未有的金融业反腐,是一大原因。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至少有67名金融业高层被调查,45人被处分,6大国有银行是反腐败主战场,此外,包括四川银行、招商银行、贵州银行、江西银行、广发银行、重庆农商行等都有高阶主管被查。
券商也是被调查重点。截至8月中旬,共有24家券商的75位保荐代表受到处罚,券商们被开出了200张罚单。内部人士说,现在正在被“内部四查”:一查股票交易账户,二查银行流水,三查微信聊天,四查微信报告。有的券商,对员工的交易账户倒查三年。
彭博社报导,自从海通证券副总姜诚君8月在境外落网并遭遣返后,从8月以来,已经至少有三名不同券商的顶级投资银行家被要求交出护照甚至遭中共政府拘留,使得中国投银圈风声鹤唳、不寒而栗。截至9月初,中国共有8700多名投资银行家,在147家券商工作,其中许多都有参与首次公开募股和后续股票承销等资本市场活动。
而众所周知,在中国,融资贷款包括企业上市,都存在着大量的权钱交易和内幕交易。一个朋友、中国金融业资深人士告诉我,其实,海通证券的姜诚君也是代人受过,替人背锅。因为很多时候,就是中共高官、省委书记和部长等先批示,金融圈大佬做执行人。所以,谁不害怕呢?
高管们大规模辞职背后,还有一个原因:经济颓败已无可挽回,让金融业成为一个高危行业。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经济信号,大多数会通过报告和数据等方式,最先反应到金融行业。所以,高管们面临两难问题:
第一,面对着巨额地方债务危机、房地产泡沫、影子银行、兑付危机等等,一旦爆雷就要有人承担责任。所以杜文认为,辞职是这些行业精英们在崩盘前洗脱责任、避免自己成为替罪羊的主动作为。
第二重难题,则是中共为了挽救危机,会逼迫银行等金融机构承担包袱,比如,发放更多贷款给房地产公司,或者把地方债卖给个人或者企业,这时,作为金融业高管,你做还是不做?不做就会得罪上级或利益集团,而做了自己所在的机构会增加巨大风险,在未来某个时刻可能要有人被推出来当替死鬼。
杜文也认为,“这不仅仅是卸任,更像是一个‘卸责’游戏——在危机爆发前,他们选择把责任抛给下一任,而自己则全身而退。大家想想看,当连‘自己人’都在急着脱身,这说明内部权力斗争可能已经失控,利益链条正在崩溃。他们都在纷纷逃离,说明金融系统的彻底崩盘只是时间问题。毫无疑问,这是一场不可逆转的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开端。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在走向更深的深渊。”
金融业现在有多危险?我之前节目中提到过,大型银行在过去是最安全的,但是随着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理财、村镇银行、农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已经一层层爆雷,现在中共央行又不断降息,导致借贷利差缩小,中大型商业银行的危急时刻也在降临。
所以各位,让我们做好准备,倾听更多雷声。
美国会密集通过28项反共法案 中共外交部扬言报复
我们再来谈一下中美关系。双方的冲突和对抗正变得日益激烈。不仅在美国大选中,中国话题成为总统候选人辩论的重要议题,美国立法机构也没有闲着,9月9日到9月13日这一周,被美国媒体和政界称为中国周,因为有28项对抗中共的法案在众议院密集通过。
《台湾冲突吓阻法案》,列明如果中共对台湾采取行动,美国财政部长需公布中共高官资产,并限制此类官员及其直系亲属获得美国金融服务,以削弱他们对攻台行动的支持;
《生物安全法案》,为保护美国国家安全,限制联邦机构与外国生技公司展开业务往来,并点华大基因和药康明德等5家中国生物技术设备公司,因为这些公司之前被披露和中共军方合作,涉嫌研发基因武器;
《香港经贸办认证法案》,要求撤销香港经贸办在美国外交特权,这意味着未来香港在美国的三家办事处可能被关闭;
《反中共无人机法案》,将中国企业大疆科技添加到黑清单中;
《中国货币责任法案》,要求美国财政部反对未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升值中共官方货币人民币;
此外,还有要求美国商务部审查路由器或数据机可能存在国家安全风险的《路由器法案》以及《外国对手通讯透明度法案》《脱离外国敌对电池依赖法案》等等。
众议院多数党领袖斯卡利斯(Steve Scalise)在谈到“中国周”时表示,这是希望众议员集中注意力积极应对中共构成的威胁,“这些法案都应该得到两党的支持,因为中国(中共)现在正在做的事,对我们的国家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如果我们获得两党的大力支持,(法案)在参议院获得通过的机会就更大。”
美法案将产生三重影响
这些法案,显然打痛了中共,所以连日来,中共抗议不断。比如,中国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警告,如果“胆敢关闭香港驻美经贸办,必将遭到中方坚决反制”,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则称,对此强烈不满及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
中共对《2024年保护美国创新和经济安全免受中共侵害法案》也暴跳如雷。这是一个类似川普(特朗普)时期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的打击中共间谍的计划。该法案要求美国司法部设计专门机构,遏制对美国智慧财产权和学术机构的间谍活动,并制定一套针对实验室和大学研究人员的执法策略。
中共和大外宣都认为,这些法案将导致美国重回麦卡锡主义。而更多的舆论,则批评美国是要打压中国发展。
那么,对此,我们怎么看呢?
首先,对抗是中共首先引发的,美国是被迫反击。中共威胁世界和平安全,是俄罗斯和哈马斯发动战争的幕后罪魁祸首。不仅美国和欧洲日前都批评中共向俄罗斯的战争机器提供了“非常实质”的帮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直言不讳地说中共和巴西提出的所谓和平协议具有破坏性。各方面的报告,也早就警告中共通过监视中国和其它国家民众、采集DNA,凸显中共危险性;香港通过“23条”立法和《国安法》,持续打击异议,把香港变成和大陆一样的城市,既然如此,美国为什么要给一个普通的大陆城市外交地位以及一系列特权呢?
其次,这些法案将引发什么结果呢?我认为将产生三重影响。以《生物安全法案》为例:
第一,将导致对应的产业链迁移至美国,减少离岸外包的不可控性。
第二,被美国制裁的中国企业,将直接被削弱商业获利能力,使中共制定的相应产业政策面临缺乏商业活力、经营效率降低的压力。
第三,美国伙伴们将因此获益。
未来,这样的法案会被其它国家拷贝,寒蝉效应也会导致对中国的投资或合作减少。
谢锋提保命条件四条“红线”加剧危机
那么,中共将如何反击呢?
一方面,对一些行业和企业,中共会进行报复或采取针对性措施。比如,9月12日,彭博社报导,中共当局指示电动车厂商确保关键技术留在国内,避免在印度和土耳其这样的国家投资。这意味着汽车的关键零件将在中国国内生产,然后送往目的地市场进行最终组装。
但是,另一方面,只要制裁不从根本上动摇中共统治,中共实际并不在乎。9月12日,中共驻美大使谢锋在纽约亚洲协会的一次会议上,进行视讯演讲,就透露了中共真实的底牌。
表面上他的话很强硬,说“施压、制裁、孤立、围堵、封锁都起不到作用”,“相反,它们带来了自己造成的麻烦,需要额外的工作来抵消不想要的结果。”
谢锋还勾勒出中美关系的四条“红线”:台湾、民主和人权、道路制度和发展的权利。称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绝不能跨越;民主与威权主义的概念是一个谬论,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不容谈判。
但是,大家只要稍微一琢磨,就会发现谢锋讲话藏着大量中共的私货: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共要吞并台湾、称霸世界;而所谓民主人权,绝不是中共要保护中国人民的民主和人权,相反地,它要保护共产党践踏中国人民的自由;所谓道路制度,则是中共要坚持它的独裁暴政;所谓的发展权利,看看倍受压制的中国民营企业就知道了,中南海真正要保护的是中共利益集团的发展权利……
所以,《南华早报》直接总结说:谢锋强硬的讯息其实就是:不要惹中国,不要寻求政权更迭。
也就是说,中共真正关心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统治。至于什么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不过是一些骗人的鬼话。
这样一来,中南海只会不断加剧中国国内危机,并继续恶化国际关系。这是它死不悔改的选择,也是它必将灭亡的宿命。
好了,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请喜欢我节目的朋友,在评论区订阅我的新频道。让我们继续深度透视中国和世界时政与经济真相!
欢迎订阅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jix7du7PHahnSJm8dctzDA
欢迎订阅干净世界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CN/channel/1eiqjdnq7go7cVXgAJjJp39H61270c
《秦鹏观察》制作组
(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