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常新:天人合一文明与传世科技成就

【璀璨中华文化】 作者:允嘉徽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1日讯】冬至在文化史上为什么很有份量?历代校正历书为什么以冬至作为时间指标呢?又如何校正呢?历朝历代有什么成就?从冬至说开去,窥见中华“宇宙观”,透露出中华文化悠悠久久的重彩。

冬至,是节气;冬至,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精神与成就标竿。校正历书以校正冬至这个时间点为准;历书则是一国君民生活行事的依据,所以冬至这个时点在文化史上显现很重要的文化义涵,而且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特点与超时成就。

校正历书 冬至为端始

黄帝时代,斗苞教授怎样观察日月星辰之象,星官(星象)之书从黄帝开始。尧帝则命羲和观日月星辰作历书。从上古以降,年复一年、一朝一代都有历书,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史,保留了栩栩如生的时空讯息。

史上帝王治天下以校正历书的时间为先。在农业社会,历书是本国君民生活行事的依据,农事依照四时节气而行,所以校正时间关系着农事的耕作与收获,就极为重要。古人用自然天象,也就是日月星辰这个天象时钟来校准历书,这是一朝开朝时最首要的大事。新皇登基,就要“治历明时,推元受命”(《周王褒上新定钟表》),就是颁历书校正时间、改年号易元年,作为承天行运的象征。

校正历书必先正冬至——“正历必先称端始也,若十一月朔旦冬至也”(《史记集解》) 。四时节气的确立也是以“冬至”领头——“造历者以上古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四书章句集注》)。《史记索隐》记载“古历者,谓黄帝调历以前有上元太初历等”。所以说这个冬至的时间起源于上古的观察,且早于黄帝时代,表现了悠久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特点之一。

冬至一阳生 新旧转捩点

冬至,天地一阳生,一元复始,送旧迎新岁。 (Pixabay/大纪元后制)

为何校正历书必先正冬至呢?因为冬至的时日在一年中具有座标意义。“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到了日运行的最南端,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晷影最长的时点,也是一年中日最短、夜最长的一日。夜从今夕短,日从今后长。

《周易》载:“冬至一阳生”,冬至的卦象初爻从阴变阳,显示冬至时天地阴阳之气消长的关键变化。“冬至一阳生”即阳气在冬至时开始返回,渐渐消蚀隆冬阴寒之气,此后越来越强盛直到夏至。从这个自然现象,人们感受到了冬至的除旧迎新的意义。《通典》说冬至“是日一阳爻生,为天地交际之始⋯⋯一岁之内,吉莫大焉。”

上古黄帝时代以及殷、周两朝都以子月为一年开始的正月,称为“建子为正”。(《史记索隐》)那时冬至夜为除夕,过了冬至夜就是新年了。古人说吃了冬至圆过了冬至就长一岁,道理也就在这里了。

观测冬至 内藏天文科学的成就

怎么预测冬至呢?种种作法表现了古代中国天文科学的高度成就。事实上,中国古星象学关心天象,独步领先全球其他民族超千年。

现代人知道,冬至日,日南至,到达离地球最远的位置,过了冬至,太阳南返,日影渐渐缩短。《吕氏春秋ㆍ有始》说:“冬至日行远道”。显然,我中华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个现象,古人也借用各种方法,测量距离,比如《周髀算经ㆍ卷上》载:“夏至南万六千里,冬至南十三万五千里,日中立竿测影。”

测得冬至的标准时间,可以标记除旧岁迎新年的时辰,除此之外,四季节气的时点就可以推测出来。史官要从观察日、月、星辰的天象中取得种种天象、天时的资讯,就必须有观星和推测的学识技能。史官对周天中日月及各星官(类似星座)的位置、运行轨迹了若指掌,同时,他们要能测量算天体赤道、黄道(太阳视运行经天的轨道)、白道(月行经天的轨道)和日月星辰之间的距离、角度,还要推算日食、月食、彗星的发生时间等等。这些都是古代史官的基础素养之一。

黄帝时有风后“察三辰于上,迹祸福乎下”,后代史官除了目测星象,也发明了种种观星象的仪器,并且代有创发更新。西汉落下闳造浑仪观测天体天象,定时节;东汉的张衡完成世界第一部利用水力运转的“浑天仪”,结合浑仪和浑象, 观察之外又可以展现每日天象的样貌。元代郭守敬简化浑仪成简仪,还创作仰仪展现圆形的天空天象图;又作候极仪用来观测北斗七星、北极星所在,以正天体位置;另外改良圭表成高表,正确取得晷影;又创作景符,以便测得清晰的日影长度⋯⋯这些古代优秀的天文仪器,融合宇宙天文学与器械学、力学等等的知识技能,测知天道臻于精妙,卓见绝识使得中国的天文观测领先世界。

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英国王家学会(Royal Society)院士李约瑟教授在所作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说到:“中国人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坚毅、最精确的天文观测者。有很长一段时间(约自公元前5世纪至10世纪)几乎只有中国的记录可供利用,现代天文学家在许多场合都曾求助于中国的天象记录,并得到良好的结果。”

元代史官郭守敬的《授时历》,则是根据全国性晷影实测得到大量的冬至时间的资料,进行演算而建立的历书,“上推春秋以来冬至,往往皆合”(《元史》);清人孙承泽说《授时历》“上考往古,自春秋献公以来二千一百六十余年,类皆吻合,不可谓不密矣。” (《天府广记.卷二十九.钦天监》)《授时历》的精准度领先西方历书三百年。历代天象观测和历书科学,都映现了中华文化的古科技成就。

冬至大祭 反映的天人合一思想

经过精准的天文观测和计算推测的天象、四时,浓缩在历书里;天子把历书作为顺乎天道、化育生民万物的指引。每到冬至的祭天,乃是顺应天时得以繁荣民生的感恩之祭,这是立朝最重要的大事,也是年中最重大的祭祀。

中华儿女传承了黄帝开创的敬天崇道、重德修身的道家文化,所以才被称为炎黄子孙。图为北京天坛(承传古时祭天的圜丘精神)──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

冬至祭天,献上最盛大的祭典和最隆重的歌舞仪典以祭祀天神。“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 ”,并献上最高规格的玉圭,最精洁的食物,燃香烟以享之。(见《周礼.春官》)宫殿南郊的圜丘象征天体,是天子举行冬至大祭所在。天子穿上祀天的礼服,领一朝百官在这里祭祀昊天上帝,祭社稷之神。中华民族的历朝历代都敬慎地承袭着这种礼制,这也是用以教导人民报德,不忘本的表现。从天子贯于庶民,敬天感恩的精神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内在力量的泉源。

《史记》记载黄帝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管子说过:“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此话正好阐微了中华文化自古以来重视冬至的核心精神。@*#

─点阅【璀璨中华文化】系列─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莉)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