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常新:天人合一文明與傳世科技成就

【璀璨中華文化】 作者:允嘉徽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2月21日訊】冬至在文化史上為什麼很有份量?歷代校正曆書為什麼以冬至作為時間指標呢?又如何校正呢?歷朝歷代有什麼成就?從冬至說開去,窺見中華「宇宙觀」,透露出中華文化悠悠久久的重彩。

冬至,是節氣;冬至,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精神與成就標竿。校正曆書以校正冬至這個時間點為準;曆書則是一國君民生活行事的依據,所以冬至這個時點在文化史上顯現很重要的文化義涵,而且表現了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特點與超時成就。

校正曆書 冬至為端始

黃帝時代,鬥苞教授怎樣觀察日月星辰之象,星官(星象)之書從黃帝開始。堯帝則命羲和觀日月星辰作曆書。從上古以降,年復一年、一朝一代都有曆書,延續幾千年的中華民族的社會文化史,保留了栩栩如生的時空訊息。

史上帝王治天下以校正曆書的時間為先。在農業社會,曆書是本國君民生活行事的依據,農事依照四時節氣而行,所以校正時間關係著農事的耕作與收穫,就極為重要。古人用自然天象,也就是日月星辰這個天象時鐘來校準曆書,這是一朝開朝時最首要的大事。新皇登基,就要「治曆明時,推元受命」(《周王褒上新定鍾表》),就是頒曆書校正時間、改年號易元年,作為承天行運的象徵。

校正曆書必先正冬至——「正曆必先稱端始也,若十一月朔旦冬至也」(《史記集解》) 。四時節氣的確立也是以「冬至」領頭——「造曆者以上古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為曆元」(《四書章句集注》)。《史記索隱》記載「古曆者,謂黃帝調曆以前有上元太初曆等」。所以說這個冬至的時間起源於上古的觀察,且早於黃帝時代,表現了悠久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特點之一。

冬至一陽生 新舊轉捩點

冬至,天地一陽生,一元復始,送舊迎新歲。 (Pixabay/大紀元後製)

為何校正曆書必先正冬至呢?因為冬至的時日在一年中具有座標意義。「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到了日運行的最南端,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晷影最長的時點,也是一年中日最短、夜最長的一日。夜從今夕短,日從今後長。

《周易》載:「冬至一陽生」,冬至的卦象初爻從陰變陽,顯示冬至時天地陰陽之氣消長的關鍵變化。「冬至一陽生」即陽氣在冬至時開始返回,漸漸消蝕隆冬陰寒之氣,此後越來越強盛直到夏至。從這個自然現象,人們感受到了冬至的除舊迎新的意義。《通典》說冬至「是日一陽爻生,為天地交際之始⋯⋯一歲之內,吉莫大焉。」

上古黃帝時代以及殷、周兩朝都以子月為一年開始的正月,稱為「建子為正」。(《史記索隱》)那時冬至夜為除夕,過了冬至夜就是新年了。古人說吃了冬至圓過了冬至就長一歲,道理也就在這裡了。

觀測冬至 內藏天文科學的成就

怎麼預測冬至呢?種種作法表現了古代中國天文科學的高度成就。事實上,中國古星象學關心天象,獨步領先全球其他民族超千年。

現代人知道,冬至日,日南至,到達離地球最遠的位置,過了冬至,太陽南返,日影漸漸縮短。《呂氏春秋ㆍ有始》說:「冬至日行遠道」。顯然,我中華古人早就認識到這個現象,古人也借用各種方法,測量距離,比如《周髀算經ㆍ卷上》載:「夏至南萬六千里,冬至南十三萬五千里,日中立竿測影。」

測得冬至的標準時間,可以標記除舊歲迎新年的時辰,除此之外,四季節氣的時點就可以推測出來。史官要從觀察日、月、星辰的天象中取得種種天象、天時的資訊,就必須有觀星和推測的學識技能。史官對周天中日月及各星官(類似星座)的位置、運行軌跡瞭若指掌,同時,他們要能測量算天體赤道、黃道(太陽視運行經天的軌道)、白道(月行經天的軌道)和日月星辰之間的距離、角度,還要推算日食、月食、彗星的發生時間等等。這些都是古代史官的基礎素養之一。

黃帝時有風后「察三辰於上,跡禍福乎下」,後代史官除了目測星象,也發明了種種觀星象的儀器,並且代有創發更新。西漢落下閎造渾儀觀測天體天象,定時節;東漢的張衡完成世界第一部利用水力運轉的「渾天儀」,結合渾儀和渾象, 觀察之外又可以展現每日天象的樣貌。元代郭守敬簡化渾儀成簡儀,還創作仰儀展現圓形的天空天象圖;又作候極儀用來觀測北斗七星、北極星所在,以正天體位置;另外改良圭表成高表,正確取得晷影;又創作景符,以便測得清晰的日影長度⋯⋯這些古代優秀的天文儀器,融合宇宙天文學與器械學、力學等等的知識技能,測知天道臻於精妙,卓見絕識使得中國的天文觀測領先世界。

研究中國科技史的專家、英國王家學會(Royal Society)院士李約瑟教授在所作的《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中說到:「中國人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堅毅、最精確的天文觀測者。有很長一段時間(約自公元前5世紀至10世紀)幾乎只有中國的記錄可供利用,現代天文學家在許多場合都曾求助於中國的天象記錄,並得到良好的結果。」

元代史官郭守敬的《授時曆》,則是根據全國性晷影實測得到大量的冬至時間的資料,進行演算而建立的曆書,「上推春秋以來冬至,往往皆合」(《元史》);清人孫承澤說《授時曆》「上考往古,自春秋獻公以來二千一百六十餘年,類皆吻合,不可謂不密矣。」 (《天府廣記.卷二十九.欽天監》)《授時曆》的精準度領先西方曆書三百年。歷代天象觀測和曆書科學,都映現了中華文化的古科技成就。

冬至大祭 反映的天人合一思想

經過精準的天文觀測和計算推測的天象、四時,濃縮在曆書裡;天子把曆書作為順乎天道、化育生民萬物的指引。每到冬至的祭天,乃是順應天時得以繁榮民生的感恩之祭,這是立朝最重要的大事,也是年中最重大的祭祀。

中華兒女傳承了黃帝開創的敬天崇道、重德修身的道家文化,所以才被稱為炎黃子孫。圖為北京天壇(承傳古時祭天的圜丘精神)──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和祈雨的場所。

冬至祭天,獻上最盛大的祭典和最隆重的歌舞儀典以祭祀天神。「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 」,併獻上最高規格的玉圭,最精潔的食物,燃香煙以享之。(見《周禮.春官》)宮殿南郊的圜丘象徵天體,是天子舉行冬至大祭所在。天子穿上祀天的禮服,領一朝百官在這裡祭祀昊天上帝,祭社稷之神。中華民族的歷朝歷代都敬慎地承襲著這種禮制,這也是用以教導人民報德,不忘本的表現。從天子貫於庶民,敬天感恩的精神是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內在力量的泉源。

《史記》記載黃帝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管子說過:「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此話正好闡微了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重視冬至的核心精神。@*#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