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11月06日讯】南北朝时北魏名臣高允,字伯恭,勃海郡(今河北)人,先后辅佐过四位皇帝。他的父亲高韬是北魏太祖时的丞相参军,但是在高允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高允自小就气度不凡,当时的朝廷大臣崔玄伯看见他后,深以为异,感叹道:“高允颖慧天然,蕴含于内,文采飞扬,彰显于外,他日必成大器,可惜我恐怕见不到了。”
高允十几岁时,他护送祖父的灵柩回到老家,之后将家财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则出家做了和尚,不久又还了俗。他生性喜好文学,曾经到千里之外求学。他还博通经史、天文术数,最喜欢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
为官清正
因为高允才华横溢,所以被郡守召为功曹。功曹,是辅佐郡守的官员,主管考察官员的业绩。
神麚三年(430年),太武帝拓跋焘的舅舅、阳平王杜超任征南大将军,镇守邺城,听说了高允的声名后,就任命他为从事中郎,即幕府官员,当时高允已经四十多岁了。
彼时,杜超因为春天快到,但诸州囚犯仍然有很多人没有被判决,于是就上表让高允与中郎吕熙等人分头前往各州,共同处理狱事。案件都处理完之后,高允因清廉公正得到赏赐。
不久后,杜超幕府解散,高允便回家教书,跟他学习的学生有一千多人,足见其学问非同一般。
一年后,高允又被朝廷征召,先后做中书博士、侍郎、从事中郎等。因辅佐太武帝的弟弟、乐安王拓跋范平定凉州有功,被赐爵汶阳县子,加授建武将军。
精通历法 指正魏历谬误
因为高允精通历法,太武帝就任命他兼任著作郎(注:官职),让他和司徒崔浩共同编撰《国记》。当时崔浩召集了众多术士,考校了汉代以来的日食月食、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纠正了前代的错失之处,制定了一部新的历法,名为魏历。
崔浩将魏历拿给高允看。高允看后觉得里边有些问题,直言不讳地对崔浩说明了他的想法,并说:“天文历数不可凭空而论,若想言说前朝的星相,最好先在近代验证。”
崔浩依据之前所了解到的理论与高允辩论。高允说,这不是虚言就可以争论出结果的,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当时在座的其他人都不赞同高允的观点,唯独东宫少傅游雅说:“高君擅长历数,应是所言不虚。”
一年后,崔浩诚恳地对高允说:“先前讨论的问题,你所说的并不能让我心服口服,在我仔细考证后,果然如你所言。”他还对游雅感叹道:“高允对历法的精通,堪比阳元的高超箭术。”众人听说后,也更加佩服高允。
直言进谏
在编撰《国记》的同时,高允被任命为秦王拓跋翰的老师,后又教授太子拓跋晃经书,备受皇家礼遇。
一次,太武帝拓跋焘召高允一起讨论刑政,高允所言都甚合皇帝之心。太武帝进一步询问,“在千头万绪的政务中,什么应该排在首位呢?”
当时北魏封禁大量良田,京城中游民很多。因此高允谏言道:“臣少时贫穷之际,所知晓的唯有田耕之事,请允许臣说一说农事。古人说:一里方圆的范围可以辟田三顷七十亩,百里方圆则有田三万七千顷。如果农人勤于耕作,则每亩可增粮三斗,不勤则损失三斗。方圆百里增加减少的数量,合计有粮二百二十二万斛,何况天下如此之广呢?如果官府和百姓都备有储粮,即使遇上荒年,哪里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太武帝接受了他的谏言,遂废除田禁,把田地都交给老百姓耕种。
还有一次,高允上奏太武帝并附上所写的八篇文章,阐述天人感应之论,希望太武帝顺应天命,通达明鉴,尊崇古训。太武帝看后,称赞其写得好。
在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高允也提出了许多治国良策,还多次进谏。比如有大臣建议文成帝兴建宫室,高允就请皇帝考虑大兴土木给百姓带来的负担,文成帝遂打消了这个念头。此外,在天下承平之际,高允针对婚丧嫁娶不依古制的问题进谏说应上行下效、恢复古制、重视德行等。
文成帝很器重高允,曾在群臣面前夸奖高允说:“像高允这样的才是真正的忠臣啊!朕有做的不好的地方,都是当面指出,即便我不愿意听,他也依旧侃侃而谈,从不躲避。”于是文成帝授予高允中书令之职。此后文成帝不再直呼高允的名字,而称之为“令公”,以示对他的尊重。
甘于清贫
为官清正的高允,虽然做官多年,但家境仍是十分清贫,有时甚至需要几个儿子砍柴来卖以贴补家用。文成帝听说后,亲自到高允家中探望,见其只有草屋几间,屋中是粗布被、旧麻衣,厨房中只有咸菜而已。
文成帝感叹高允的清廉,当即赐给他五百匹丝帛、一千斛粮食。
内心光明 待人以仁爱
高允人品贵重,对父母非常孝顺,不忘朋友,常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信奉佛家和道家,好生恶杀,常安排斋饭请僧人讲诵佛法。和他熟识多年的人如游雅都对他给予很高的评价,游雅说从未见他发怒,其内心光明而外表柔和,平时寡言少语,然而,在天子震怒、其他大臣吓得说不出话的时候,高允却能陈说事理、说明是非曲直,其言辞清晰,声音响亮,包括皇帝在内的听者无不动容。
在中书省处理刑案时,高允十分谨慎,完全依照法律判决,他认为官司的事关系到百姓的生命,人们都称赞他断案公平。
高允还将仁爱施予同僚和他人。尚书窦瑾因罪被杀,其子窦遵逃到山中躲避,窦遵的母亲焦氏则被收进县衙,后因焦氏年老而得免罪。窦瑾的亲朋故旧中没有人敢资助他,只有高允可怜她,让她留在自己家里。六年后,窦遵得到恩赦后才将母亲接回。
一次,高允参加祭祀活动途中,马受惊导致车翻,高允的眉骨受伤,皇帝除了派御医诊治外,还下令重重处罚马车夫,高允却上奏说自己无大碍,请求赦免马车夫的罪过。
还有一次高允在下雪时因遇到猛犬而惊惧跌倒,受皇帝之命负责搀扶高允的中黄门苏兴寿害怕因此受到责罚,高允安慰他说,不会让皇帝知晓此事。
献文帝时曾把望族迁徙到代州,很多士人经过长途奔波,大都饥寒交迫,其中有高允姻亲的家族成员,他们来到高允家求援,高允就竭尽全力招待他们,这些人都很感激他。高允还上书请皇上根据他们的不同才能任用这些迁徙之人。
高允的品行大抵如此,所以被当时的人所推崇。
辅佐献文帝 被晋为公爵
465年,文成帝去世,其年幼的儿子献文帝拓跋弘继位。献文帝下诏说学校教育荒废已久,导致道德衰微、人才匮乏,现如今天下安宁,可以在各郡和国都设置学官,给年轻人以指导,希望身为儒学大家和德高望重大臣的高允可以出谋划策。这时的高允已经七十多岁了。
很快,高允上表请求恢复先朝的规章制度,建议规定各郡设立博士、助教、招生学生数量等,建议做博士之人要博通经典、品行忠正清廉。献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在各郡府设立学校,加强儒家教育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后来高允因年老多病,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对他十分看重的皇帝没有答应。于是高允写下《告老诗》,又因为过去一同被征召之人大多已去世,他感怀故去之人,作《征士颂》,并将他们的名字、品行和美德一一写下。
皇兴年间(467—471),献文帝下诏任命高允兼任太常,到兖州祭祀孔子庙,并说:“这次是挑选有才德的人前往,千万不要推辞。”
后献文帝又将高允升迁为中书监,加散骑常侍。作为中书监,高允虽然长期掌管著述史书之事,但并不独断专行,大体上延续崔浩的旧例。史载,从文成帝到献文帝的军事文书,大多是高允所写。晚年时他则推荐了高闾来代替自己。因高允的功劳,他被晋爵为咸阳公,加封为镇东将军。
有阴德寿当至百岁
孝文帝继承大统之后,高允又被授任使持节、散骑常侍、征西将军、怀州刺史。八十多岁高龄的高允不辞劳苦,在秋天到边境巡视,了解百姓疾苦,勉励百姓求学。
当他来到邵县后,发现周代的邵公庙遭毁而未重新修造,便道:“贤德的邵公都没有受到礼遇,这让做善事的人有什么指望呢?”遂上表请求对邵公庙进行修葺。
478年,高允又上表告老还乡,上了十几次奏章,对其深为不舍的皇帝都没有批准,高允只好以生病为由回乡。可没多久,孝文帝就下诏将其召回,还特批用舒适的小车载他回京,沿途亦让各州县照料。
到了都城,高允被拜为镇军大将军、领中书监,他坚辞也没用。孝文帝让人扶着他进入内殿,请他修改制定《皇诰》。高允写了篇《酒训》,劝勉皇帝要重视德行、遵循善道。孝文帝阅后十分高兴,常将此文放在自己的身边,并常常向高允询问政事。
考虑到高允年事已高,孝文帝特许他进殿可乘车、朝贺不下拜,为了让他心情愉快,还让宫廷乐部派一个乐队,每五天到高允家里去演奏;除此以外,还特地赐高允蜀牛一头、四望蜀车一辆、素几杖各一、蜀刀一口,又赐珍奇食物给他,每到春秋季节经常送到他的住处。又命令朝廷负责膳食的职官,每逢初一、十五送去肉食美酒、衣服绵绢。对于皇帝的赏赐,高允都将之分送给亲朋好友,其清廉谦让到如此地步。
486年,孝文帝加封高允为光禄大夫,紫绶金章。皇帝对其恩宠有加。
487年正月,高允去世,享年九十八岁。在去世的前十几天里,高允略感不适,但仍不愿卧床不起,不请医、不吃药,出入行动、吟咏诗文与往常一样。孝文帝、冯太后派御医前去把脉,回来后御医说高允的脉象已有异常,恐怕不久于世。于是,皇帝、太后派人赐予了很多东西,高允喜形于色,对人说:“皇上因我太老,下赐了这么多东西,我可以用来待客了。”遂上表表示感谢。
过了几日,高允在睡梦中离世,家人都没有察觉。在其去世后,孝文帝下诏赐绢一千匹、布二千匹、锦五十匹、杂彩百匹、谷千斛,用作丧葬之费。北魏自建国至此,因去世而蒙皇帝赏赐的人没有一个人得到这么多的。
而在其下葬前,孝文帝又下诏追赠高允为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将军,爵位如故,谥号为“文”,赐官服一套。后来在正光年间(520年—525年),中散大夫、中书舍人常景追思高允,率领郡中故老为高允立祠树碑,以为纪念。
史臣对高允的评价很高,说他“依仁游艺,执义守哲”,他在危难之时敢于说真话,即便处于死境也平静坦然。只有体察人事、通晓天命之人才能如此。高允先后辅佐四位皇帝,皆得到信任,且享近百年高寿,自北魏建国以来,只有这一个人而已。
参考资料:《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