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高允輔佐四位皇帝 有陰德 享近百歲高壽

文/周曉輝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1月06日訊】南北朝北魏名臣高允,字伯恭,勃海郡(今河北)人,先後輔佐過四位皇帝。他的父親高韜是北魏太祖時的丞相參軍,但是在高允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高允自小就氣度不凡,當時的朝廷大臣崔玄伯看見他後,深以為異,感歎道:「高允穎慧天然,蘊含於內,文采飛揚,彰顯於外,他日必成大器,可惜我恐怕見不到了。」

高允十幾歲時,他護送祖父的靈柩回到老家,之後將家財給了兩個弟弟,自己則出家做了和尚,不久又還了俗。他生性喜好文學,曾經到千里之外求學。他還博通經史、天文術數,最喜歡儒家經典《春秋公羊傳》。

為官清正

因為高允才華橫溢,所以被郡守召為功曹。功曹,是輔佐郡守的官員,主管考察官員的業績。

神麚三年(430年),太武帝拓跋燾的舅舅、陽平王杜超任征南大將軍,鎮守鄴城,聽說了高允的聲名後,就任命他為從事中郎,即幕府官員,當時高允已經四十多歲了。

彼時,杜超因為春天快到,但諸州囚犯仍然有很多人沒有被判決,於是就上表讓高允與中郎呂熙等人分頭前往各州,共同處理獄事。案件都處理完之後,高允因清廉公正得到賞賜。

不久後,杜超幕府解散,高允便回家教書,跟他學習的學生有一千多人,足見其學問非同一般。

一年後,高允又被朝廷徵召,先後做中書博士、侍郎、從事中郎等。因輔佐太武帝的弟弟、樂安王拓跋範平定涼州有功,被賜爵汶陽縣子,加授建武將軍。

杜超幕府解散,高允便回家教書,跟他學習的學生有一千多人,足見其學問非同一般。示意圖,圖為元 倪瓚題《安處齋圖》局部。 (公有領域)

精通曆法 指正魏曆謬誤

因為高允精通曆法,太武帝就任命他兼任著作郎(註:官職),讓他和司徒崔浩共同編撰《國記》。當時崔浩召集了眾多術士,考校了漢代以來的日食月食、五大行星的運行規律,糾正了前代的錯失之處,制定了一部新的曆法,名為魏曆。

崔浩將魏曆拿給高允看。高允看後覺得裡邊有些問題,直言不諱地對崔浩說明了他的想法,並說:「天文曆數不可憑空而論,若想言說前朝的星相,最好先在近代驗證。」

崔浩依據之前所了解到的理論與高允辯論。高允說,這不是虛言就可以爭論出結果的,還需要進一步考證。當時在座的其他人都不贊同高允的觀點,唯獨東宮少傅游雅說:「高君擅長曆數,應是所言不虛。」

一年後,崔浩誠懇地對高允說:「先前討論的問題,你所說的並不能讓我心服口服,在我仔細考證後,果然如你所言。」他還對游雅感歎道:「高允對曆法的精通,堪比陽元的高超箭術。」眾人聽說後,也更加佩服高允。

直言進諫

在編撰《國記》的同時,高允被任命為秦王拓跋翰的老師,後又教授太子拓跋晃經書,備受皇家禮遇。

一次,太武帝拓跋燾召高允一起討論刑政,高允所言都甚合皇帝之心。太武帝進一步詢問,「在千頭萬緒的政務中,什麼應該排在首位呢?」

當時北魏封禁大量良田,京城中遊民很多。因此高允諫言道:「臣少時貧窮之際,所知曉的唯有田耕之事,請允許臣說一說農事。古人說:一里方圓的範圍可以闢田三頃七十畝,百里方圓則有田三萬七千頃。如果農人勤於耕作,則每畝可增糧三斗,不勤則損失三斗。方圓百里增加減少的數量,合計有糧二百二十二萬斛,何況天下如此之廣呢?如果官府和百姓都備有儲糧,即使遇上荒年,哪裡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太武帝接受了他的諫言,遂廢除田禁,把田地都交給老百姓耕種。

太武帝接受了他的諫言,遂廢除田禁,把田地都交給老百姓耕種。示意圖,圖為清 陳枚《耕織圖冊·一耘》。(公有領域)

還有一次,高允上奏太武帝並附上所寫的八篇文章,闡述天人感應之論,希望太武帝順應天命,通達明鑑,尊崇古訓。太武帝看後,稱讚其寫得好。

在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後,高允也提出了許多治國良策,還多次進諫。比如有大臣建議文成帝興建宮室,高允就請皇帝考慮大興土木給百姓帶來的負擔,文成帝遂打消了這個念頭。此外,在天下承平之際,高允針對婚喪嫁娶不依古制的問題進諫說應上行下效、恢復古制、重視德行等。

文成帝很器重高允,曾在群臣面前誇獎高允說:「像高允這樣的才是真正的忠臣啊!朕有做的不好的地方,都是當面指出,即便我不願意聽,他也依舊侃侃而談,從不躲避。」於是文成帝授予高允中書令之職。此後文成帝不再直呼高允的名字,而稱之為「令公」,以示對他的尊重。

甘於清貧

為官清正的高允,雖然做官多年,但家境仍是十分清貧,有時甚至需要幾個兒子砍柴來賣以貼補家用。文成帝聽說後,親自到高允家中探望,見其只有草屋幾間,屋中是粗布被、舊麻衣,廚房中只有鹹菜而已。

文成帝感歎高允的清廉,當即賜給他五百匹絲帛、一千斛糧食。

內心光明 待人以仁愛

高允人品貴重,對父母非常孝順,不忘朋友,常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他信奉佛家和道家,好生惡殺,常安排齋飯請僧人講誦佛法。和他熟識多年的人如游雅都對他給予很高的評價,游雅說從未見他發怒,其內心光明而外表柔和,平時寡言少語,然而,在天子震怒、其他大臣嚇得說不出話的時候,高允卻能陳說事理、說明是非曲直,其言辭清晰,聲音響亮,包括皇帝在內的聽者無不動容。

在中書省處理刑案時,高允十分謹慎,完全依照法律判決,他認為官司的事關係到百姓的生命,人們都稱讚他斷案公平。

高允還將仁愛施予同僚和他人。尚書竇瑾因罪被殺,其子竇遵逃到山中躲避,竇遵的母親焦氏則被收進縣衙,後因焦氏年老而得免罪。竇瑾的親朋故舊中沒有人敢資助他,只有高允可憐她,讓她留在自己家裡。六年後,竇遵得到恩赦後才將母親接回。

六年後,竇遵得到恩赦後才將母親接回。示意圖,圖為明仇英畫二十四孝《朱壽昌棄官尋母》局部。(公有領域)

一次,高允參加祭祀活動途中,馬受驚導致車翻,高允的眉骨受傷,皇帝除了派御醫診治外,還下令重重處罰馬車夫,高允卻上奏說自己無大礙,請求赦免馬車夫的罪過。

還有一次高允在下雪時因遇到猛犬而驚懼跌倒,受皇帝之命負責攙扶高允的中黃門蘇興壽害怕因此受到責罰,高允安慰他說,不會讓皇帝知曉此事。

獻文帝時曾把望族遷徙到代州,很多士人經過長途奔波,大都饑寒交迫,其中有高允姻親的家族成員,他們來到高允家求援,高允就竭盡全力招待他們,這些人都很感激他。高允還上書請皇上根據他們的不同才能任用這些遷徙之人。

高允的品行大抵如此,所以被當時的人所推崇。

輔佐獻文帝 被晉為公爵

465年,文成帝去世,其年幼的兒子獻文帝拓跋弘繼位。獻文帝下詔說學校教育荒廢已久,導致道德衰微、人才匱乏,現如今天下安寧,可以在各郡和國都設置學官,給年輕人以指導,希望身為儒學大家和德高望重大臣的高允可以出謀劃策。這時的高允已經七十多歲了。

很快,高允上表請求恢復先朝的規章制度,建議規定各郡設立博士、助教、招生學生數量等,建議做博士之人要博通經典、品行忠正清廉。獻文帝聽從了他的建議,在各郡府設立學校,加強儒家教育也是從這時開始的。

後來高允因年老多病,多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對他十分看重的皇帝沒有答應。於是高允寫下《告老詩》,又因為過去一同被徵召之人大多已去世,他感懷故去之人,作《徵士頌》,並將他們的名字、品行和美德一一寫下。

皇興年間(467—471),獻文帝下詔任命高允兼任太常,到兗州祭祀孔子廟,並說:「這次是挑選有才德的人前往,千萬不要推辭。」

後獻文帝又將高允升遷為中書監,加散騎常侍。作為中書監,高允雖然長期掌管著述史書之事,但並不獨斷專行,大體上延續崔浩的舊例。史載,從文成帝到獻文帝的軍事文書,大多是高允所寫。晚年時他則推薦了高閭來代替自己。因高允的功勞,他被晉爵為咸陽公,加封為鎮東將軍。

獻文帝聽從了他的建議,在各郡府設立學校。示意圖,圖為清 張若澄《蓮池書院》。(公有領域)

有陰德壽當至百歲

孝文帝繼承大統之後,高允又被授任使持節、散騎常侍、征西將軍、懷州刺史。八十多歲高齡的高允不辭勞苦,在秋天到邊境巡視,了解百姓疾苦,勉勵百姓求學。

當他來到邵縣後,發現周代的邵公廟遭毀而未重新修造,便道:「賢德的邵公都沒有受到禮遇,這讓做善事的人有什麼指望呢?」遂上表請求對邵公廟進行修葺。

478年,高允又上表告老還鄉,上了十幾次奏章,對其深為不捨的皇帝都沒有批准,高允只好以生病為由回鄉。可沒多久,孝文帝就下詔將其召回,還特批用舒適的小車載他回京,沿途亦讓各州縣照料。

到了都城,高允被拜為鎮軍大將軍、領中書監,他堅辭也沒用。孝文帝讓人扶著他進入內殿,請他修改制定《皇誥》。高允寫了篇《酒訓》,勸勉皇帝要重視德行、遵循善道。孝文帝閱後十分高興,常將此文放在自己的身邊,並常常向高允詢問政事。

考慮到高允年事已高,孝文帝特許他進殿可乘車、朝賀不下拜,為了讓他心情愉快,還讓宮廷樂部派一個樂隊,每五天到高允家裡去演奏;除此以外,還特地賜高允蜀牛一頭、四望蜀車一輛、素几杖各一、蜀刀一口,又賜珍奇食物給他,每到春秋季節經常送到他的住處。又命令朝廷負責膳食的職官,每逢初一、十五送去肉食美酒、衣服綿絹。對於皇帝的賞賜,高允都將之分送給親朋好友,其清廉謙讓到如此地步。

486年,孝文帝加封高允為光祿大夫,紫綬金章。皇帝對其恩寵有加。

487年正月,高允去世,享年九十八歲。在去世的前十幾天裡,高允略感不適,但仍不願臥床不起,不請醫、不吃藥,出入行動、吟詠詩文與往常一樣。孝文帝、馮太后派御醫前去把脈,回來後御醫說高允的脈象已有異常,恐怕不久於世。於是,皇帝、太后派人賜予了很多東西,高允喜形於色,對人說:「皇上因我太老,下賜了這麼多東西,我可以用來待客了。」遂上表表示感謝。

過了幾日,高允在睡夢中離世,家人都沒有察覺。在其去世後,孝文帝下詔賜絹一千匹、布二千匹、錦五十匹、雜彩百匹、谷千斛,用作喪葬之費。北魏自建國至此,因去世而蒙皇帝賞賜的人沒有一個人得到這麼多的。

而在其下葬前,孝文帝又下詔追贈高允為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將軍,爵位如故,諡號為「文」,賜官服一套。後來在正光年間(520年—525年),中散大夫、中書舍人常景追思高允,率領郡中故老為高允立祠樹碑,以為紀念。

史臣對高允的評價很高,說他「依仁遊藝,執義守哲」,他在危難之時敢於說真話,即便處於死境也平靜坦然。只有體察人事、通曉天命之人才能如此。高允先後輔佐四位皇帝,皆得到信任,且享近百年高壽,自北魏建國以來,只有這一個人而已。

參考資料:《魏書‧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