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行孙,基本上是对“黄河阵”的一个总结。而“红沙阵”其实是(暗指)“红尘滚滚”。
雷震子、哪吒、武王三个人困在红沙阵里面,困了一百天。为什么困“一百天”呢?没想明白。
很多事是按着数来的。数,是真正准确的。数的概念超过了所有文字的描述。因为数字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它超越了语言,背后没有任何差距。北美的土着跟非洲原始森林里的那个黑人讲一,就是一,中间没有任何语言上的差距。就是英国女王,她说一,也是一。
其实数字只是人的语言表达,当突破语言差距的时候,其实是高级的。“定数”是高级的,现代人品不出其中的味道来——但是觉得自己有道理。
三个人困在“红沙阵”里面——雷震子(代表天)、哪吒(代表地)、武王(代表人)。但是,破阵的可不是燃灯道人。是元始天尊跟南极仙翁说:“你,跟你徒弟一块留下。”他徒弟:白鹤童子。
是南极仙翁带着白鹤童子进去“红沙阵”,白鹤童子手里拿的是三宝玉如意。“三宝玉如意”是元始天尊的宝贝。所以是这么破的红沙阵——红沙阵占两头——红尘滚滚;人,去受难了。
雷震子、哪吒是肉身修成的七个当中的两个;那武王就成为了人中的代表,开辟了周朝——中国这一茬文化被人们文字能记述的。意思就是:红尘滚滚的一切。应对了老子的话:“红尘太险恶,办完事马上走。”所以即使是他们,都不会在红尘的环境中多待一分钟,多待一秒钟。而且能不说话不说话,能不表达不表达。
为什么不说话、不表达——空和无。红尘的任何事情,尽可能“不碰”它。因为它的凶险、它的邪恶。
而在破“黄河阵”的时候,(我提醒了)老子把“金蛟剪”给收走了。而“混元金斗”被老子收了之后,让黄巾力士送回到元始天尊那儿,因为元始天尊的十二个门徒的宝贝都在里头。所以就还给了元始天尊。而这两个宝贝都是三仙姑的。三个仙姑都被收了。金蛟剪一亮出来(赵公明一拿出来),燃灯道人就说你们谁都别去,我去吧!谁去谁死——金蛟剪极其凶恶。
那燃灯道人借着木遁走,他怎么会借着木遁,我理解不好。他手上有什么东西可以借着木遁走?但当时就这么说了:“预先安排好的。”但是,他的梅花鹿被金蛟剪一剪两段。
龙本是护法。金蛟剪,是两条蛟龙,显然是一公一母。头交头、尾交尾(就那么写的)。头、尾相交,这就是阴阳结合。所以,金蛟剪是护法,又是阴阳结合,当金蛟剪一出手,“喀擦”就绞两段。被剪的是谁?被剪的应该是与红尘相关的肉体——有形的身体。把红尘有形的身体这一边直接切断。
而另外一个遇到金蛟剪的就是陆压,陆压化成虹光而去,他没碰。其他任何人都没碰,没敢碰。我理解:人在现实环境中的情欲、色欲,这个东西一碰,就是硬伤。用凡语说:那阴阳两条龙“喀擦”给你绞折,你就一毁终身。
自己的师尊曾经教悔过,原来那些修行的人一犯色欲之事,永久踢出师门,就不能再修了。我以为在这个问题上,金蛟剪的故事就这个意思:但凡有色欲之心的,你过不了这一关……直接把你身子毁掉。
那两条龙,一阴、一阳,代表它的力度(决绝之度),同时,龙是护法,又代表着凡是心里不干净的,全拒之门外——你不可能修出三界……换句话说,金蛟剪收的是人的肉身(毁掉的是人的肉身)。你妄来一试!
万劫不复……三花聚顶、五气朝元,那都是“肉身”修出来的东西,金蛟剪给绞断了,不就毁了。
混元金斗,收的是法器。凡是被混元金斗拿到法器的,就把他们(法器主人)的天门给闭了,他们就“鼾声如雷”了(都是这么描写的,对不对)。
而把他们的宝贝收走了(宝贝代表他们的境界。代表他们修炼的东西),把他们的天门关了,就等于他们的元神、他们境界的生命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自己的师尊教诲:天目是一种法的体现(不是原话)。我以为就是境界的体现。当把这地方(天门)关了,就完了。所以混元金斗毁掉的是人的元神,他修炼的部分就变成肉身了。
那金蛟剪是卡人的身体,而九曲“黄河阵”:九曲回肠——你坠入情中,永无出头之日。
……黄河从昆仑山青海那边下来之后河水还是暖的,往北流,河水上头还冻着冰呢,这头暖,底下河水化了,所以就产生“凌汛”(编注:河流表层的冰面破裂成冰块筑起冰坝,阻碍水流,致水位骤涨,溃堤泛滥)。“凌汛”跟另外一侧的“九曲回肠”有着相辅相成的感觉。
而黄河阵,我以为就是讲“剪不断,理还乱”;“牵肠挂肚”。这都是“情”来的。哪儿都逃不出去。几乎它的力度就这么大,一毁到底。
这是我们做了个补充:黄河阵跟红沙阵。然后就出了土行孙。
土行孙是整个《封神演义》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他表现出来的所有一切都是肉身之恶。在他身上,第九阵红水阵、第十阵红沙阵、黄河阵,都在他身上汇集了。有情、有色、有欲、有财,有贪婪、有仕途、有梦想,什么都有。人中的七情六欲都在他身上。
那他为什么是个矮子?对于修行的人来说,他就是丑陋的。偏偏他屡屡克在杨戬之手。杨戬是气宇轩昂,一个真正的美男子,他又是一个得道者,具有绝对的悟性。
所以让杨戬跟土行孙配对,就配出了一个真正悟性高的——他真实的生命是那样;一个悟性低的人——他真实的生命就是土行孙。
结果,杨戬能够凭借悟性,破掉土行孙(杨戬变成一个宫女,土行孙就上了当)。所以这是极具嘲讽的。
七情六欲皆不舍 红尘之欲能毁仙
今天你是进道观的、进教堂的,或者是进庙宇的……这段土行孙的故事就告诫着每一个想要有所修为的人(甭管你去天堂也好、去哪儿都可以)。土行孙真正展现出一个修行的人“修不成的缘由”。
你看,当土行孙偶然遇到申公豹,申公豹说:“你不灵了,你就听我的吧……”然后,“把你师父的捆仙绳拿两根,你就去找邓九公吧……”他就听了,平白无故就听了。他生命内在就有贪图富贵的一面。跟黄天化有相同之处。到了邓九公那儿,他不忌酒,什么都不忌,给什么吃什么。黄天化同样。
道德真君骂黄天化:“你下去就喝酒!”——忘本。
喝酒,这是一种标志:破了规矩。表面上是人的行为,实际就是说:当他一下去,就贪(喝酒是贪)!贪在哪儿?贪在肉上,是因为肉身产生的作用。
土行孙他自己明明是阐教,而申公豹自己也说是阐教,为什么他们去帮纣王打自己的师叔、师兄弟?他们连想都不想!
土行孙带着捆仙绳,就先给哪吒、黄天化捆了,抓过去,然后又捆了姜子牙。是白鹤童子拿着法碟(从元始天尊那儿来的)把姜子牙给救他。
捆仙绳,一语双关。表面上犯了大忌讳:他捆了姜子牙,就等于捆了元始天尊。但他从来没想过。
而捆仙绳的另外含义,就是任何一个修行的人,你只要像土行孙这样七情六欲全部放(纵)的,你就是一个被捆住的,不可能成仙的。所以,捆仙绳,暗语就是七情六欲,是每一个修行人的大忌!
贪图女人就不用讲了,土行孙被二郎神一眼就看出来了,所以他失手失在二郎神手里面——邪不压正——土行孙就变成邪的。他能日行千里,插在地下走,这是阴的(不光明磊落),阴邪的功夫。
你既是个修行的人,无论你境界修多高,你沾上土行孙的毛病就“一泻千里”。我以为土行孙的角色,完美地诠释了红沙阵、红水阵和黄河阵所代表的含意。极具对比性。
第五十五回,“土行孙归伏西岐”。
诗曰:
藏身匿影总无良,水到渠成为甚忙。
背却天真贪爱欲,有违师训逐疆场。
百千伎俩终归正,八九元功自异常。
两国始终成好合,认由月老定鸾凰。
这里一上来就讲土行孙的遁术不是件好事。很多事情是水到渠成的,可不是你个人忙搅和能成功的。
其实按道理说,土行孙根本没近过女色,他为什么看到二郎神演化出来的(宫女)立刻就不灵了呢?所以就是一个生命的根本问题——他为爱欲、为贪婪,不顾一切,舍尽性命。
你可以把他称为“色鬼”。别看他是修行的。根本完全违背了师命。最后,土行孙无论怎么样,还是归为西岐。因为邓九公答应把邓婵玉嫁给土行孙,他们俩结婚了。
八九元功,这是讲二郎神。
惧留孙计抓徒儿 更恼因色累自身
话说杨戬借土遁往夹龙山来,正驾遁光,风声雾色,不觉飘飘荡荡落将下来,乃是一座好山。
这里面我们遇到了几次借土遁或者水遁的故事,他们不期而遇的飘落在某些仙山、仙岛上,这是讲述了“命运”的一个概念。
就是当他们借助这些功能的过程中,他的生命就不在肉身这面,在他的元神那边——充分地、百分之百地展现出定数——在他行走的过程中、在他的生命过程中,应该遇到谁,就会碰上谁。
所以水遁也好,土遁也好,他们不期而遇的落在某些山上、某些环境中,是命里注定。
但见:
山顶嵯峨摩斗柄,树梢彷佛接云霄。
青烟堆里,时闻谷口猿啼。
乱翠阴中,每听松间鹤唳。
啸风山魅,立溪边戏弄樵夫。
成器狐狸,坐崖畔惊张猎户。
狐狸成器,成精了。
八面崔嵬,四围险峻。
古怪乔松盘翠岭,槎砑老树挂藤萝。
绿水清流,阵阵异香忻馥馥。
巅峰彩色,飘飘隐现白云飞。
时见大虫来往,每闻山鸟声鸣。
大虫——老虎。
麀鹿成群,穿荆棘往来跳跃。
玄猿出入,盘溪涧摘果攀桃。
伫立草坡一望,并无人走。
行来深凹,俱是采药仙童。
不是凡尘行乐地,赛过蓬莱第一峰。
采药仙童——不是一般的人。就像白鹤童子似的。
话说杨戬落下土遁来,见一座山,真实罕见。往前一望,两边俱是古木乔松,路径幽深,杳然难觅。行过数十步,只见一座桥梁。杨戬过了桥,又见碧瓦雕檐,金钉朱户,上悬一扁:青鸾斗阙。
“金钉朱户”,皇家的概念。后面就知道,实际这是玉帝的孩子。
杨戬观羡不尽,甚是清幽,不觉立在松阴之下看玩景致。只见朱红门开,鸾鸣鹤唳之声,又见数对仙童,各执旗旛羽扇,当中有一位道姑,身穿大红白鹤绛绡衣,徐徐而来,左右分八位女童,香风袅袅,彩瑞翩翩。怎见得,有赞为证:
鱼尾金冠霞彩飞,身穿白鹤绛绡衣。
蕊宫玉阙曾长生,自幼瑶池养息机。
只因劝酒蟠桃会,误犯天条谪翠微。
青鸾斗阙权修摄,再上灵霄启故扉。
道姑出生在瑶池——玉帝、金母的孩子。
道姑挨罚,罚到这儿了。所以,挨罚的时间一过,又回去了。
话说杨戬隐在松林之内不好出来,只得待他过去方好起身。只见道姑问左右女童:“是那里有闲人隐在林内,走去看来。”
有一女童儿往林中来,杨戬迎上前去,口称:“道兄,方才误入此山,弟子乃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门下杨戬是也。今奉姜子牙命,往夹龙山去探机密事,不意驾土遁误落于此。望道兄转达娘娘,我弟子,不好上前请罪。”
礼仪之人,上来都先报自己的名字。那现在呢?你看看那个中国人之间,很少有这礼仪的……没有这基本的传统礼仪……
人应该懂得礼仪,不要想当然:别人一定知道你。别人知道你,你也跟人报上姓名。这是个基本道理,是一个生命的境界。那杨戬就可以做到。
他知道进、知道退。对方是个道姑,他就躲在林子里不出来。人家追过来了,他先说我是谁,“很抱歉!”
女童出林见道姑,把杨戬的言语一一回复了。道姑曰:“既是玉鼎真人门下,请来相见。”杨戬只得上前施礼。
道姑曰:“杨戬,你往那里去,今到此处?”
杨戬曰:“因土行孙同邓九公伐西岐,他有地行之术,前日险些被他伤了武王与姜子牙,如今访其根由,觅其实迹,设法擒他。不知误落此山,失于回避。”
所以这就是杨戬,毫无遮掩的。
道姑曰:“土行孙乃惧留孙门人,你请他师父下山,大事可定。你回西岐,多拜上姜子牙。你速回去。”
“多拜上姜子牙”就等于是:代道姑拜上姜子牙。
杨戬躬身问曰:“请娘娘尊姓大名?回西岐好言娘娘圣德。”
道姑道:“吾非别人,乃昊天上帝亲女,瑶池金母所生,只因那年蟠桃会,该我奉酒,有失规矩,误犯清戒,将我谪贬凤凰山青鸾斗阙。吾乃龙吉公主是也。”
杨戬躬身,辞了公主,借土遁而行。未及盏茶时候,又落在低泽之旁。
这就是一种相互搭援。中间有这个过场,那些命中所定的人就会逐渐出场。里面是这故事。
杨戬偏生要行此遁,为何又落?只见泽中微微风起:
扬尘播土,倒树催林。
海浪如山耸,浑波万叠侵。
乾坤昏惨惨,日月暗沉沉。
一阵摇松如虎啸,忽然吼树似龙吟。
万窍怒号天噎气,飞沙走石乱伤人。
话说杨戬见狂风大作,雾暗天愁,泽中旋起二三丈水头。猛然开处,见一怪物,口似血盆,牙如钢剑,大叫一声:“那里生人气?”跳上岸来,两手撚叉来取。
杨戬笑曰:“好孽障!怎敢如此!”手中枪急架相还。未及数合,杨戬发手,用五雷诀,一声响,霹雳交加,那精灵抽身就走。杨戬随后赶来。往前跳至一山脚下,有斗大一个石穴,那妖精往里面钻了去。
杨戬笑曰:“是别人不进来,遇我,凭你有多大一个所在,我也走走!”喝声:“疾!”随跟进石穴中来。只见里边黑暗不明。杨戬借三昧火眼,现出光华,照耀如同白昼。
原来里面也大,只是一个尽头路。观看左右并无一物,只见闪闪灼灼,一口三尖两刃刀,又有一包袱扎在上面。杨戬连刀带出来,把包袱打开一看,是一件淡黄袍。怎见得,有赞为证:
淡鹅黄,铜钱厚。
骨突云,霞光透。
属戊己,按中央。
黄邓邓,大花袍。
浑身上下金光照。
所以刚才出来的那个怪物,是那个袍子。万物皆有灵性!
杨戬将袍抖开,穿在身上,不长不短。把刀和枪扎在一处,收了黄袍,方欲起身,只听的后面大呼曰:“拿住盗袍的贼!”
杨戬回头,见两个童儿赶来。杨戬立而问曰:“那童子,那个盗袍?”
童子曰:“是你。”
杨戬大喝一声:“吾盗你的袍?你这孽障!吾修道多年,岂犯贼盗!”
二童子曰:“你是谁?”
杨戬曰:“吾乃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门下杨戬是也。”
二人听罢,倒身下拜:“弟子不知老师到,有失迎迓。”
杨戬曰:“二童子果是何人?”
童子曰:“弟子乃五夷山金毛童子是也。”
杨戬曰:“你既拜吾为师,你先往西岐去,见姜丞相,你说我往夹龙出去了。”
金毛童子曰:“倘姜丞相不纳,如何?”
杨戬曰:“你将此枪连刀袍都带去,自然无事。”
二童辞了师父,借水遁往西岐来了。
两个童子是看管这个袍子的。那袍子、刀,应该是杨戬曾经的东西。所以他途经此处,两个童子一听报名,立刻给他跪下来,称他为师父。实际就是“看袍子的”。我觉得是可以这么理解吧!
正是:
玄门自有神仙诀,脚踏风云咫尺来。
话说金毛童子至西岐,寻至相府前,对门官曰:“你报丞相,说有二人求见。”
门官进来启丞相:“有二道童求见。”
子牙命:“来。”
二童人见子牙,倒身下拜:“弟子乃杨戬门徒金毛童子是也。家师中途相遇,为得刀、袍,故先着弟子来。师父往夹龙山去了。特来谒叩老爷。”
子牙曰:“杨戬又得门人,深为可喜。留在本府听用。”不提。
“家师中途相遇,为得刀、袍”,所以二郎神土遁走到那儿停下来,就是为了把道袍拿走。这是他曾经在过去的时间里给自己留下的印记(类似印记一样)。
且说杨戬驾土遁至夹龙山飞龙洞,迳进洞,见了惧留孙下拜,口称:“师伯。”
惧留孙忙答礼曰:“你来做什么?”
杨戬道:“师伯可曾不见了捆仙绳?”
惧留孙慌忙站起曰:“你怎么知道?”
杨戬曰:“有个土行孙同邓九公来征伐西岐,用的是捆仙绳,将子牙师叔的门人拿入汤营,被弟子看破,特来奉请师伯。”
所以杨戬为什么不等敲门,迳直而走,里面含有“责怪”之意。
在杨戬见了龙吉公主时,龙吉公主说破了:“土行孙是惧留孙的徒弟。”杨戬当然就责怪惧留孙啰!破阵,这件事情是元始天尊、老子的事情,你作为师伯,你的弟子做这么大的事!
那杨戬当然知道土行孙要杀武王、杀姜子牙,杨戬有理由以弟子的身份来质询他。
惧留孙听得,怒曰;“好畜生!你敢私自下山,盗吾宝贝,害吾不浅。杨戬,你且先回西岐,我随后就来。”
惧留孙不知道土行孙把他的东西盗走了,这是个反衬:肉身阴邪、七情六欲之恶,可以超过惧留孙这样境界的人——抹去了他的悟性、灵气。他都没办法,都看不住自己的东西。
我不知道我表达得是否准确?
中共的阴邪之气,是站在人的肉身上最大限度地放纵人的贪欲——似乎不可战胜。实际它的阴邪也确实那么厉害。但是“邪不压正”,这是天地间生命的定数。
土行孙这么做是害了惧留孙,惧留孙怎么去跟自己的师父元始天尊交代?而其实他的师父知道,如果他师父不知道的话,那白鹤童子怎么会拿着法碟去帮姜子牙。
修行,就是讲诚实。元始天尊知道自己的弟子出事了,而惧留孙却不知道他的弟子把他害了!
杨戬离了高山,回到西岐,至府前,入见子牙。子牙问曰:“可是捆仙绳?”
杨戬把收金毛童子事、误入青鸾斗阙、见惧留孙的事说了一遍。子牙曰:“可喜你又得了门下!”
杨戬曰:“前缘有定,今得刀、袍,无非赖师叔之大德,主上之洪福耳。”
所以很多事情是不期而遇。不期而遇的事情,对人而言,那是真道。而追求梦想的、贪念无度的,那是作恶的。刀、袍不是追求来的,是杨戬他随身而住的。
且言惧留孙吩咐童子:“看守洞门,俟我去西岐走一遭。”童子领命。不提。
道人驾纵地金光法来至西岐。左右报与子牙:“惧留孙仙师来至。”
子牙迎出府来。二人携手至殿,行礼坐下。子牙曰:“高徒累胜吾军,我又不知,后被杨戬看破,只得请道兄一顾,以完道兄昔日助燃灯道兄之雅。末弟不胜幸甚!”
惧留孙曰:“自从我来破十绝阵回去,自未曾检点此宝,岂知是这畜生盗在这里作怪!不妨,须得如此如此,顷刻擒获。”
子牙大喜。次日,子牙独自乘四不像往成汤辕门前后观看邓九公的大营,若探视之状。只见巡营探子报入中军:“启元帅:姜丞相乘骑在辕门私探,不知何故。”
邓九公曰:“姜子牙善能攻守,晓畅兵机,不可不防。”
旁有土行孙大喜曰:“元帅放心,待吾擒来,今日成功。”
土行孙暗暗走出辕门,大呼曰:“姜尚!你私探吾营,是自送死期,不要走!”举手中棍,照头打来。
惧留孙这么去安排,说明惧留孙深知自己弟子的特点。这是惧留孙出的主意,所以土行孙出事,惧留孙有责任。惧留孙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弟子,但是,算是劫难。
子牙仗手中剑急架来迎。未及三合,子牙拨转四不像就走。土行孙随后赶来,祭起捆仙绳又来拿子牙。他不知惧留孙驾着金光法隐在空中只管接他的。
土行孙意在拿了子牙,早奏功回朝,要与邓婵玉成亲。此正是爱欲迷人,真性自昧,只顾拿人,不知省视前后一路。只是祭起捆仙绳不见落下来,也不思忖,只顾赶子牙。不上一里,把绳子都用完了,随手一摸,只至没有了,方才惊骇。
土行孙见势头不好,站立不赶。子牙勒转四不像,大呼曰:“土行孙敢至此,再战三合否?”
土行孙大怒,拖棍赶来。才转过城垣,只见惧留孙,曰:“土行孙那里去!”
土行孙抬头,见是师父,就往地下一钻。惧留孙用手一指,“不要走!”只见那一块土比铁还硬,钻不下去。惧留孙赶上一把,抓住顶瓜皮,用捆仙绳四马攒蹄,捆了!拎着他进西岐城来。
众将知道擒了土行孙,齐至府前来看。道人把土行孙放在地下,杨戬曰:“师伯仔细,莫又走了他!”
惧留孙曰:“有吾在此,不妨。”复问土行孙,曰:“你这畜生!我自破十绝阵回去,此捆仙绳我一向不曾检点,谁知被你盗出。你实说,是谁人唆使?”
土行孙曰:“老师来破十绝阵,弟子闲耍高山,遇逢一道人跨虎而来,问弟子叫甚名字,弟子说名与他,弟子也随问他,他说是阐教门人申公豹。他看我不能了道成仙,只好受人间富贵。他教我往闻太师行营成功。弟子不肯。他荐我往三山关邓九公麾下建功。师父,弟子一时迷惑,但富贵人人所欲,贫贱人人所恶,弟子动了一个贪痴念头,故此盗了老师捆仙绳、两葫芦丹药,走下尘寰。望老师道心无处不慈悲,饶了弟子罢!”
我们用了三集节目在讲这个土行孙。可想土行孙本身其实是《封神演义》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的重要就在于他之前的所作所为。
整个《封神演义》对故事的诠释过程中,只有我们看不出来的,没有写不到的。正是土行孙他的恶,促成了姜子牙非要杀他。
姜子牙恨死土行孙,因为他把姜子牙给吓坏了。
子牙在旁,曰:“道兄,似这等畜生,坏了吾教,速速斩讫报来!”
惧留孙曰:“若论无知冒犯,理当斩首。但有一说,此人子牙公后有用他处,可助西岐一臂之力。”
惧留孙说得比较客气了。
子牙曰:“道兄传他地行之术,他心毒恶,暗进城垣,行刺武王与我,赖皇天庇祐,风折旗旛,把吾警觉,算出吉凶,着实防备,方使我君臣无虞,若是毫厘差迟,此事怎了?亏杨戬设法擒获,又被他狡猾走了。这样东西,留他不得。”
姜子牙吓坏了!对惧留孙有点不依不饶。因为这个事当然跟惧留孙有关系了——弟子出事情的话,师父要承担责任。
姜子牙的这一番话,更像我们红尘中人们的那种意气——心里憋着火(我可给他整了,这可不能留他)——那一种人情中的恶和狠出来了。同样反映出姜子牙的境界——土行孙的凶恶,挑起了姜子牙的凶恶。
惧留孙大惊,忙下殿来大喝曰:“畜生!你进城行刺武王、行刺你师叔,那时幸而无虞,若是差迟,罪系于我。”
按道理说,惧留孙可能一开始不知道土行孙干了这些事,但是当他抓到土行孙之后,从境界的角度来讲,自然就可以感悟到,不用太多的功夫。但什么情况感觉不到?就是这个生命自身的因素跟这件事情连为一体,他真的自己就不知道了。无论谁,是什么样,都是这种情况。
包括燃灯道人在遇到武夷山的两个散人(曹宝他们),他也不清楚他们是怎么来的。原因就是他跟赵公明之间有瓜葛,有不知道的东西、有另外的因由,挡住了他的智慧。
同样,这是他自己修行的过程,一种劫难的过程。所有跟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本人都不会知道。我这里只能说:在人的环境中,是修行的过程。
有些人有本事、有特异功能或者什么,只要他一吹牛,一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其中,基本就是假的。他即使是真的,因为他的吹牛,会招来一些没必要的劫难、劫数……
所以我一再提醒大家:即使燃灯道人跟广成子他们破完十绝阵之后,谁都不说话,回去就打坐。书里面一再一再是这么描述。
老子跟元始天尊同样,打坐!不说人话。其实是讲出“智者无语”的另外成分——一个神仙,一个修行的人,一个有着特异本事的人,当他老去讲人话的时候,对他是一个莫大的麻烦——他自己的境界想单纯都很难,想提高都很难。
其实不是(讲)对!错!
原来北京话说:你看那人叨不叨、叨不叨……基本就是瞎掰。他没境界可言。他叨叨不出什么真东西。其实都是忽悠、假的。你听得越好听,那东西越假……
我们讲的是境界的道理、内在的原由。我相信人人都可以感受到这个道理是存在的。这也就是惧留孙为什么不知道的原由。
土行孙出事情,你是师父,一定是有责任的。其实,姜子牙也是有私心的:“这事出在你惧留孙呀!”他讲的是个道理,但是当他讲出道理的时候,他的境界就下来了。
所以,惧留孙责怪土行孙的时候,一句话就给说破了——“若是差迟,罪系于我”——说明他不知道土行孙干了这种事。我相信朋友能理解我说的意思。
这就表明,人有时候是受境界所困扰。出了事情,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事,我们通常说:就是命!而这个命,其实是“境界”。
土行孙曰:“我实告师尊:弟子随邓九公征伐西岐,一次仗师父捆仙绳拿了哪吒,二次擒了黄天化,三次将师叔拿了。邓元帅与弟子贺功,见我屡拿有名之士,将女许我,欲赘为婿。被他催逼弟子,弟子不得已,仗地行之术,故有此举。怎敢在师父跟前有一句虚语!”
你看,土行孙他还是有虚言,他说是被邓九公逼的。不是!是他自己非要娶老婆,他看上了邓禅玉。“邓禅玉能给我做老婆,我什么都干了!”前后是有这么段故事。
惧留孙低头连想,默算一回,不觉嗟叹,子牙曰:“道兄为何嗟叹?”
惧留孙曰:“子牙公,方才贫道卜算,该畜生与那女子该有系足之缘。前生分定,事非偶然。若得一人作伐,方可全美。若此女来至,其父不久也是周臣。”
当惧留孙算出这一段故事(系足之缘),也就算出来当时整个这一圈的原因就在于此。活了该了!这活了该了的本身,也是惧留孙自己的麻烦。同时也是他该修行、该遭难的一个过程。
他满丢人的,对不对!在这些师侄面前教了这么个徒弟……这都是很失身份、很失脸面的事儿。所以这是一个既有解,又无解的故事。
既有解呢,就是说:顺着走就行了——多大的麻烦你该顶就顶。又无解呢,就是说,你不用想当初如何(没用的),这是前生分定事。那这一次,坏事变好事,给做成了——把邓九公给收服了,成为了周臣——相生相克的道理。
邓九公带着家将全都降给西岐,那土行孙的罪恶、惧留孙的麻烦,自然也就化解了。事情都是这样——一套,套一套;一套,套一套——所以真正明白的人为什么他不发愁,他什么都不往心里去,他只顺天意而走,仅此而已。生命的存在,在于它的“过程”。
子牙曰:“吾与邓九公乃是敌国之仇,怎能得全此事?”
惧留孙曰:“武王洪福,乃有道之君。天数已定,不怕不能完全。只是选一能言之士,前往汤营说合,不怕不成。”
当惧留孙看破,他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就知道对、错。这就是事情发生前后的故事。他看不破,土行孙就给他惹出麻烦。结果土行孙把这前、后事一说,他就能看破后面,他就知道该怎么办。
这是很有趣的!我觉得这对很多朋友都是借鉴之处。所以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其中,基本都是“使昏招”。表面上的任何获得,都跟命里当中的因素相关。
子牙低头沉思良久,曰:“须得散宜生去走一遭方可。”
惧留孙曰:“既如此,事不宜迟。”
子牙命左右:“去请上大夫散宜生来商议。”命:“放了土行孙。”
不一时,上大夫散宜生来至,行礼毕。子牙曰:“今邓九公有女邓婵玉,原系邓九公亲许土行孙为妻。今烦大夫至汤营作伐,乞为委曲周旋,务在必成,如此如此,方可。”
散宜生领命出城。不表。
且说邓九公在营,悬望土行孙回来,只见一去,毫无影响,令探马打听多时,回报:“闻得土先行被子牙拿进城去了。”
邓九公大惊曰:“此人捉去,西岐如何能克?”心下十分不乐。
只见散宜生来与土行孙议亲。不知吉凶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待续)
点阅【涛哥侃封神】系列文章。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