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6月21日讯】“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于是,一千多年后的小说《三国演义》,为我们再现了当时惊心动魄的过程。赵云在乱军肆虐、杀声震天的战场四方寻觅,打听消息,得知刘备两位夫人抱着阿斗,混在百姓中逃难。他登上长板坡,先救下甘夫人;又在一处烧坏的土墙下,找到抱着阿斗啼哭的麋夫人。敌军将至,赵云将马让与麋夫人,决定自己步行死战,保夫人和幼主冲出重围。但是麋夫人重伤之下,不愿拖累旁人,纵身投入枯井而死。
出入敌阵 义贯金石
赵云此时的唯一使命,就是救出幼主。他将胸前的铠甲、护心镜解下,一手抱护阿斗在怀,一手绰枪,翻身上马迎来一场硬仗。一批曹军杀来,赵云不到三回合就把主将刺倒,杀散众军,冲开一条生路。
接着,他又遇一员猛将,挺枪大战十几回合,难分胜负。他不敢恋战,找到机会便加鞭夺路而逃。没留意前方有一土坑,赵云连人带马都坠了进去,曹将趁机举枪来刺。幸而幼主有神明护持,一道红光从坑中闪现,战马突然大显神威,凭空一跃跳出坑外。
赵云继续纵马疾行,又遭遇前后围攻的四名曹将以及一拥而上的曹军。他拔出新得的青釭宝剑,左挥右砍。剑光一起一落间,敌军衣甲随之裂开,血涌如泉。他已经没有退路,只有死战到底。
曹操正在远处观战,见赵云这般威不可挡,亦为之神摇心折。他连忙吩咐众将士不可放冷箭,务必将他生擒。这一战,赵云抱着幼主,单骑御敌,不仅杀出重围,还砍倒曹军两面大旗,夺槊三条,斩杀曹营名将五十多人。
当阿斗平安送到刘备手上时,赵云已是人困马乏,几乎用尽最后的力气。但见赵云下马泣拜,刘备亦是泣下沾襟。如果不是阿斗的厚福和曹操的惜才之心,刘备在战乱过后等来的,恐怕只是一代飞将殉主的讯息。这一次大家努力躲过曹军的追杀,再次会面,当真恍如隔世!
言归正史。在追随刘备经营荆州的那几年,赵云立下救主的大功,却不自矜自伐,始终保持谨言慎行、奉公守法的美德。比如《三国志》所引的《云别传》记载,赵云不会为了私交而自作主张任用来自故乡的俘虏;也不会为了美色而动摇心志,接受降将送来的妇人。再到后来,孙刘联姻,刘备迎娶孙权之妹孙夫人。但是孙夫人带来的东吴侍卫和官兵,多有不法行为。为约束后宫,刘备知道赵云是最妥当的,便将掌管内事的大权交给他。
当孙家来接孙夫人回东吴时,孙夫人趁机带阿斗同行。究竟是早有预谋,还是临时起意,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蜀汉继承人流落吴地,一定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幸亏赵云和张飞及时赶到,上演“截江救阿斗”的传奇,这才避免了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麻烦。赵云不是保镖,却两次扮演了金牌保镖的角色,保护年幼的阿斗平安渡过一次次难关。
参与国策 完美辅臣
刘备身边著名的谋臣名将中,赵云扮演的角色是非常特殊的。他上马可冲锋陷阵,下马可掌管内廷,武能救主守城,文能议政谏言。赵云仿佛是全能的辅臣,只要蜀汉有需要,他便可以切换任意身份,为国为君尽忠分忧。哪怕是和刘备最亲厚的关羽、张飞,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参议朝政的记录,而在《云别传》中,多次提到赵云对刘备在施政上的进谏,拥有类似言官、近侍那样直接和君主对话的机会。
比如,刘备平定益州后,有人劝刘备将城中房舍和城外的园地、桑田赏赐给将士。赵云出面反驳,引用西汉大将霍去病的名言“匈奴未灭,无用家为”说道:“现在的国贼不只有匈奴一个,军士还没到可以安定的时候。一定要等到天下乱贼都被平定了,才能让众人返回家乡、种桑耕田,这才是正道。”
他又为益州百姓请命。这是益州人第一次遭遇战争,不如将田宅房产还之于民。百姓们安居乐业,才能愿意为蜀汉服兵役、缴钱粮,民心才会真正地归附。刘备从善如流,随即听从赵云的建议。
还有一次,是在刘备称帝后,为报关羽殒命、荆州失守之仇,准备起兵伐吴。还是赵云极力劝阻,他认为蜀汉最大的敌人是曹魏而非孙权。只要灭了魏国,吴国自然会臣服。如果仅仅为了私仇和吴国反目,一旦开战就难以停止了。赵云还提出征讨曹魏的具体策略:首先是曹丕篡汉称帝,引起天下公愤,蜀汉出兵,是正义之师;路线上则是先攻占关中,再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作为讨伐曹军的阵地。到那时,关东义士必会带着粮草、马匹襄助蜀军,里应外合共同对抗曹军。
古语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刘备怀着慷慨悲痛的盛怒即将出征,赵云却能够无惧天子之怒,帮助刘备理性分析作战的正确思路。这是赵云作为身经百战的大将所具有的军事眼光,也是作为一个参与国策的元老所肩负的进谏使命。
进攻退守 用兵如神
三国之中,刘备的蜀汉政权领地少、兵力小,赵云没有什么机会作为镇守一方或者领兵打仗的主帅,也难以发挥他在骑射、用兵方面的军事才能。史书中,赵云的战功并不像其他三国名将那样显赫,但是在有限的史料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赵云身上的冲锋陷阵的武勇和指挥若定的智慧。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刘备发起的汉中之战中,老将黄忠准备夺取曹军粮饷,但是过了约定时间仍未返回。一同出征的赵云料到黄忠必然中了埋伏,带上几十骑兵就去查探情况。刚出发不久,赵云就遇到曹军主力,遭其先锋部队猛烈攻击。双方刚刚交手,浩浩荡荡的曹军已经追击到面前。赵云武艺高强,从容指挥部下一次次突击曹军的阵列,且战且退。
曹军虽被冲散,却凭借数量优势,一次次将赵云等人围住。赵云慢慢退回蜀营的围栅,却发现一名部将受伤掉队,孤身陷入曹军包围中。他毫不迟疑,调转马头,再次突击曹军包围圈,冒着刀光剑影将那部将救回围栅内。这时,曹军已经杀到围栅外。防守围栅的蜀将准备闭门拒守,赵云却拦住他,下令大开栅门,全军偃旗息鼓。今天这赵将军怎么了,难道让大伙束手待毙,等着曹军长驱直入、肆意烧杀吗?守将满怀疑问,只得依赵云之令行事。
原来,曹军多疑,他们看到蜀营内一片寂静,毫无备战迹象,就担心赵云在附近设有伏兵,引他们入营后便出兵围剿。就在曹军六神无主时,暗中观察的赵云又下令让士卒敲响战鼓、弓弩手发射飞箭,做出大军来袭的样子。霎时间,鼓声震天,箭雨密布,曹军惊骇不已,以为蜀军主力果真埋伏在此,立刻仓皇失措地夺路而逃。因曹军数量众多,大家溃逃的时候不免自相蹂践,以至于不慎坠入汉水中,淹死者甚多。
这一则“空营计”,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这是记录在史书中的真实战例。赵云在极度劣势的情况下,将兵法中虚实相生的谋战心法运用得无比高妙。难怪在第二天,刘备亲自察看战斗之处,忍不住赞叹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又到了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已实施北伐大计,赵云和邓芝将军奉命牵制曹军,固守箕谷这个地方。会战时,敌军人多势众,赵云二人失利,仍然聚拢败军,守住重要隘口,让曹军无暇追击诸葛亮的大军。后来,蜀军主力在街亭意外大败,箕谷的曹军全力出击,猛攻赵云等人。赵云一面指挥蜀军有序撤退,一面亲自断后,同时烧毁栈道阻遏曹军。因而蜀军虽败,人员伤亡和军需损失却降到了最低。
这次撤军井然有序,诸葛亮都为之惊叹:“街亭退兵时,我军编制皆混乱成一团;而箕谷退兵,编制整齐一如出军之时!”这句评赞,也是对赵云带兵能力的最佳注解。
建兴七年(229年),天上一颗将星忽然失去了耀眼的光芒,赵云永远地离开了他一生守护的蜀汉。几十年后,他被追谥“顺平侯”。在蜀汉,只有劳苦功高如诸葛亮以及关、张、马、黄等上将才能拥有这样的哀荣。谥法中说,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顺平二字,为赵云一生成就和才干品行做出了精炼准确的概括。
赵云的两个儿子,皆继承父志,一个担任虎贲中郎,全力护卫蜀主安全;一个担任牙门将军,随军出征,最终战死沙场。两位小将军,就像当年追随先主、扶助后主的赵云,也像冲锋陷阵、无惧生死的赵云。斯人已殁,忠义无悔的英灵却从未远去。在蜀汉的天空下,赵云无论生前身后,都在默默为这个国家效力,兑现了少年时那句义重如山的承诺。
参考资料:
《三国志‧蜀书六》之“赵云传”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点阅【忠义传】系列文章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