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傳】單騎救主 趙雲義重如山(下)

「忠義傳」系列之五:趙雲篇(下) 作者:蘭音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6月21日訊】「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於是,一千多年後的小說《三國演義》,為我們再現了當時驚心動魄的過程。趙雲在亂軍肆虐、殺聲震天的戰場四方尋覓,打聽消息,得知劉備兩位夫人抱著阿斗,混在百姓中逃難。他登上長板坡,先救下甘夫人;又在一處燒壞的土牆下,找到抱著阿斗啼哭的麋夫人。敵軍將至,趙雲將馬讓與麋夫人,決定自己步行死戰,保夫人和幼主衝出重圍。但是麋夫人重傷之下,不願拖累旁人,縱身投入枯井而死。

出入敵陣 義貫金石

趙雲此時的唯一使命,就是救出幼主。他將胸前的鎧甲、護心鏡解下,一手抱護阿斗在懷,一手綽槍,翻身上馬迎來一場硬仗。一批曹軍殺來,趙雲不到三回合就把主將刺倒,殺散眾軍,衝開一條生路。

接著,他又遇一員猛將,挺槍大戰十幾回合,難分勝負。他不敢戀戰,找到機會便加鞭奪路而逃。沒留意前方有一土坑,趙雲連人帶馬都墜了進去,曹將趁機舉槍來刺。幸而幼主有神明護持,一道紅光從坑中閃現,戰馬突然大顯神威,憑空一躍跳出坑外。

趙雲繼續縱馬疾行,又遭遇前後圍攻的四名曹將以及一擁而上的曹軍。他拔出新得的青釭寶劍,左揮右砍。劍光一起一落間,敵軍衣甲隨之裂開,血湧如泉。他已經沒有退路,只有死戰到底。

曹操正在遠處觀戰,見趙雲這般威不可擋,亦為之神搖心折。他連忙吩咐眾將士不可放冷箭,務必將他生擒。這一戰,趙雲抱著幼主,單騎禦敵,不僅殺出重圍,還砍倒曹軍兩面大旗,奪槊三條,斬殺曹營名將五十多人。

當阿斗平安送到劉備手上時,趙雲已是人困馬乏,幾乎用盡最後的力氣。但見趙雲下馬泣拜,劉備亦是泣下沾襟。如果不是阿斗的厚福和曹操的惜才之心,劉備在戰亂過後等來的,恐怕只是一代飛將殉主的訊息。這一次大家努力躲過曹軍的追殺,再次會面,當真恍如隔世!

三國志像》之「錦囊計趙雲救主」(公有領域)

言歸正史。在追隨劉備經營荊州的那幾年,趙雲立下救主的大功,卻不自矜自伐,始終保持謹言慎行、奉公守法的美德。比如《三國志》所引的《雲別傳》記載,趙雲不會為了私交而自作主張任用來自故鄉的俘虜;也不會為了美色而動搖心志,接受降將送來的婦人。再到後來,孫劉聯姻,劉備迎娶孫權之妹孫夫人。但是孫夫人帶來的東吳侍衛和官兵,多有不法行為。為約束後宮,劉備知道趙雲是最妥當的,便將掌管內事的大權交給他。

當孫家來接孫夫人回東吳時,孫夫人趁機帶阿斗同行。究竟是早有預謀,還是臨時起意,我們已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確定的是,蜀漢繼承人流落吳地,一定引發非常嚴重的後果。幸虧趙雲和張飛及時趕到,上演「截江救阿斗」的傳奇,這才避免了未來可能發生的一切麻煩。趙雲不是保鏢,卻兩次扮演了金牌保鏢的角色,保護年幼的阿斗平安渡過一次次難關。

參與國策 完美輔臣

劉備身邊著名的謀臣名將中,趙雲扮演的角色是非常特殊的。他上馬可衝鋒陷陣,下馬可掌管內廷,武能救主守城,文能議政諫言。趙雲彷彿是全能的輔臣,只要蜀漢有需要,他便可以切換任意身分,為國為君盡忠分憂。哪怕是和劉備最親厚的關羽、張飛,都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什麼參議朝政的記錄,而在《雲別傳》中,多次提到趙雲對劉備在施政上的進諫,擁有類似言官、近侍那樣直接和君主對話的機會。

《三國志像》之「趙子龍智取桂陽」(公有領域)

比如,劉備平定益州後,有人勸劉備將城中房舍和城外的園地、桑田賞賜給將士。趙雲出面反駁,引用西漢大將霍去病的名言「匈奴未滅,無用家為」說道:「現在的國賊不只有匈奴一個,軍士還沒到可以安定的時候。一定要等到天下亂賊都被平定了,才能讓眾人返回家鄉、種桑耕田,這才是正道。」

他又為益州百姓請命。這是益州人第一次遭遇戰爭,不如將田宅房產還之於民。百姓們安居樂業,才能願意為蜀漢服兵役、繳錢糧,民心才會真正地歸附。劉備從善如流,隨即聽從趙雲的建議。

還有一次,是在劉備稱帝後,為報關羽殞命、荊州失守之仇,準備起兵伐吳。還是趙雲極力勸阻,他認為蜀漢最大的敵人是曹魏而非孫權。只要滅了魏國,吳國自然會臣服。如果僅僅為了私仇和吳國反目,一旦開戰就難以停止了。趙雲還提出征討曹魏的具體策略:首先是曹丕篡漢稱帝,引起天下公憤,蜀漢出兵,是正義之師;路線上則是先攻占關中,再占據黃河、渭水上游,作為討伐曹軍的陣地。到那時,關東義士必會帶著糧草、馬匹襄助蜀軍,裡應外合共同對抗曹軍。

古語說:「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劉備懷著慷慨悲痛的盛怒即將出征,趙雲卻能夠無懼天子之怒,幫助劉備理性分析作戰的正確思路。這是趙雲作為身經百戰的大將所具有的軍事眼光,也是作為一個參與國策的元老所肩負的進諫使命。

進攻退守 用兵如神

三國之中,劉備的蜀漢政權領地少、兵力小,趙雲沒有什麼機會作為鎮守一方或者領兵打仗的主帥,也難以發揮他在騎射、用兵方面的軍事才能。史書中,趙雲的戰功並不像其他三國名將那樣顯赫,但是在有限的史料中,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趙雲身上的衝鋒陷陣的武勇和指揮若定的智慧。

趙雲(王雙寬提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劉備發起的漢中之戰中,老將黃忠準備奪取曹軍糧餉,但是過了約定時間仍未返回。一同出征的趙雲料到黃忠必然中了埋伏,帶上幾十騎兵就去查探情況。剛出發不久,趙雲就遇到曹軍主力,遭其先鋒部隊猛烈攻擊。雙方剛剛交手,浩浩蕩蕩的曹軍已經追擊到面前。趙雲武藝高強,從容指揮部下一次次突擊曹軍的陣列,且戰且退。

曹軍雖被衝散,卻憑藉數量優勢,一次次將趙雲等人圍住。趙雲慢慢退回蜀營的圍柵,卻發現一名部將受傷掉隊,孤身陷入曹軍包圍中。他毫不遲疑,調轉馬頭,再次突擊曹軍包圍圈,冒著刀光劍影將那部將救回圍柵內。這時,曹軍已經殺到圍柵外。防守圍柵的蜀將準備閉門拒守,趙雲卻攔住他,下令大開柵門,全軍偃旗息鼓。今天這趙將軍怎麼了,難道讓大夥束手待斃,等著曹軍長驅直入、肆意燒殺嗎?守將滿懷疑問,只得依趙雲之令行事。

原來,曹軍多疑,他們看到蜀營內一片寂靜,毫無備戰跡象,就擔心趙雲在附近設有伏兵,引他們入營後便出兵圍剿。就在曹軍六神無主時,暗中觀察的趙雲又下令讓士卒敲響戰鼓、弓弩手發射飛箭,做出大軍來襲的樣子。霎時間,鼓聲震天,箭雨密布,曹軍驚駭不已,以為蜀軍主力果真埋伏在此,立刻倉皇失措地奪路而逃。因曹軍數量眾多,大家潰逃的時候不免自相蹂踐,以至於不慎墜入漢水中,淹死者甚多。

這一則「空營計」,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空城計」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這是記錄在史書中的真實戰例。趙雲在極度劣勢的情況下,將兵法中虛實相生的謀戰心法運用得無比高妙。難怪在第二天,劉備親自察看戰鬥之處,忍不住讚歎說:「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又到了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已實施北伐大計,趙雲和鄧芝將軍奉命牽制曹軍,固守箕谷這個地方。會戰時,敵軍人多勢眾,趙雲二人失利,仍然聚攏敗軍,守住重要隘口,讓曹軍無暇追擊諸葛亮的大軍。後來,蜀軍主力在街亭意外大敗,箕谷的曹軍全力出擊,猛攻趙雲等人。趙雲一面指揮蜀軍有序撤退,一面親自斷後,同時燒毀棧道阻遏曹軍。因而蜀軍雖敗,人員傷亡和軍需損失卻降到了最低。

這次撤軍井然有序,諸葛亮都為之驚歎:「街亭退兵時,我軍編制皆混亂成一團;而箕谷退兵,編制整齊一如出軍之時!」這句評讚,也是對趙雲帶兵能力的最佳註解。

建興七年(229年),天上一顆將星忽然失去了耀眼的光芒,趙雲永遠地離開了他一生守護的蜀漢。幾十年後,他被追諡「順平侯」。在蜀漢,只有勞苦功高如諸葛亮以及關、張、馬、黃等上將才能擁有這樣的哀榮。諡法中說,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順平二字,為趙雲一生成就和才幹品行做出了精煉準確的概括。

趙雲的兩個兒子,皆繼承父志,一個擔任虎賁中郎,全力護衛蜀主安全;一個擔任牙門將軍,隨軍出征,最終戰死沙場。兩位小將軍,就像當年追隨先主、扶助後主的趙雲,也像衝鋒陷陣、無懼生死的趙雲。斯人已歿,忠義無悔的英靈卻從未遠去。在蜀漢的天空下,趙雲無論生前身後,都在默默為這個國家效力,兌現了少年時那句義重如山的承諾。

參考資料:

《三國志‧蜀書六》之「趙雲傳」
《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

點閱【忠義傳】系列文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樂真)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