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0年10月11日讯】中国官媒10月8日报导称,1亿农业人口实现市民化提前完成。而中国的人口城镇化计划,使离开了土地的农民进城,就业、社会福利等各项民生问题更加突出。
中国官媒《新华社》报导称,“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1亿人落户任务提前完成,1亿多农业转移人口自愿有序实现了市民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19年的44.38%。”
官媒报导显示,东部地区普遍降低了落户条件,部分大城市取消或降低了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南京、武汉、成都、郑州、西安等特大城市放开了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术工人、留学归国人员等群体落户政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建立了积分落户制度。
中国发展改革委员会(发改委)2019年4月8日在其网站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其中,包括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
2014年,中国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要求“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而后在2016年宣布正式实施《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提出刚性目标:2016年-2020年期间,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
经济学家马光远曾撰文认为,近40年来,农民进入城市,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但却又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无法真正实现农民的市民化,这种城镇化本质上是一种假城镇化、掠夺式的城镇化,其本质上是维持以前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等级区分,从而人为制造社会的割裂。
农民离开土地,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就业。
2014年3月,李克强答记者问时说,“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也难以增加社会财富。我在基层曾经访问过一些‘零就业’家庭,一个家庭没有一个人就业,真是毫无生气,没有希望。现在我们全国每年要新增城镇劳动力就业1000万人以上,还要给600—700万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有一定的空间,所以要有合理的GDP增速。”
李克强在2013年10月21日做经济形势报告时称,“经人社部和有关方面反复测算,都认为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经济增长”。
2020年5月,独立智库天钧政经在《解密李克强工作报告中暗藏的信息》中分析指出,在武汉肺炎疫情仍肆虐的情况下,北京当局虽然没有提出GDP增长目标,但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2017-2019年新增城镇就业目标是1,1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经济增速与就业息息相关,经济学界的研究表明,GDP增速每增长1个百分点,新增就业为200万人,但如果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则会减少就业400万人。如果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就业无从谈起。那么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所对应的GDP增长要超过4%。
2020年9月1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贺铿对媒体表示,现在的情况和预期相比,三季度恢复的势头比二季度要缓慢一些。
贺铿说:“主要的难点是就业的问题,中小企业的恢复情况不是很好。从这个季度来看,8月份小企业的PMI是47.7%,比7月份还下降了将近一个百分点。这就说明了小企业的情况不是那么很好。小企业的情况不好的话,显然就业就不好,因为80%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现在中型企业稍微恢复得好一点,小企业数量最大,PMI反而还有一点下降,说明这个问题比较严重的,需要重视。”
贺铿认为,从今年一季度到现在就业的整个新增的城镇就业是781万,这比去年的同期少增了203万,那就是说比去年少增了20%以上。今年需要就业的新增就业人员比去年更多,而实际新增的就业数781万比去年又少了超过20%,那就说明城镇就业的情况不是想像的那么好。
贺铿强调,从失业的情况来看,居民的收入增长肯定不是那么乐观。所以要四季度的消费恢复到去年的水平,那么就业和居民收入应该恢复到去年的水平,如果这两个达不到,要想四季度消费恢复到去年的水平就有难度。
(转自看中国/转载责任编辑: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