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对骨刺认识不清。长骨刺很痛吗?骨刺一定要开刀去除吗?关于骨刺六大问,医师一一解答。
问1. 长骨刺很痛吗?
奇美医院骨科部手足骨外科主任郑顺骞谈到,很多颈部、腰部、膝关节等疼痛的人,到门诊时总会问:“我有没有长骨刺?”也有患者花大钱治疗骨刺,并紧张地到门诊要求照X光,看看骨刺是否变小或不见了。由此可见一般人对骨刺的畏惧及担忧程度。
骨刺又称骨赘、骨性关节炎,是骨头末端或边缘出现的增生凸起。通常是因为老化、姿势不正确等原因,使关节和骨头长时间磨损、受伤和发炎,骨头经过反复修复后,就会产生骨刺。
其实,大部分的骨刺不会有症状,也不需要过于担忧。郑顺骞指出,“除非骨刺压迫神经,才会引起疼痛。”例如脊椎退化关节病变,骨刺造成脊椎神经孔狭窄,而压迫到神经,患者从臀部沿着大腿,小腿感到一路酸痛;又如椎间盘凸出压迫到神经,引起坐骨神经痛,较常见于大腿、小腿、脚,表现以麻痛为主,背痛也有。
问2. 骨刺和足底筋膜炎、退化性关节炎有什么关系?
医生通常在对病人解释退化性关节炎、足底筋膜炎时,会用到较为人熟悉的“长骨刺”的说法。不过准确来说,长骨刺属于退化性关节炎、足底筋膜炎的病征之一。
骨刺多数是因关节及关节周边发炎反应而产生。郑顺骞表示,骨刺依照发炎位置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关节旁韧带发炎,比如足底筋膜炎。足底有一片强韧的筋膜,称为“足底筋膜”,它连结脚后跟跟骨底部及脚掌骨这两个部位,因久站或久走,骨头与韧带衔接处长期承受压力及拉力,因而受伤,会引发骨刺。
另一种是骨关节长期受力磨擦,经过反复修护,在关节两端的骨头周围就会长出骨刺。像髋关节、膝关节退化,以及老年骨松致脊椎压迫骨头引起的骨刺,都属于这种情况。
此外,有一种病叫做椎间盘凸出,有些人称其为“软骨刺”。在X光摄影看不到如刺的凸出物,但核磁扫描摄影可以见到椎间盘凸出。
问3. 长骨刺一定要开刀吗?
“如同一台机器用久了,轮轴旁就会有一些铁屑堆积。骨刺的产生也是这个原理。”郑顺骞比喻道。
明确的说,真正恼人的不是骨刺,而是痛。只要骨刺没有压迫到神经或周围组织,没有出现发炎症状,并不需要切除它。骨刺压迫到神经引起疼痛,才可能需要透过手术切除,以缓和症状。
而且,只是切除骨刺,也未必就能解决疼痛,还要考虑到考量软骨磨损、关节变形,让关节受力方向偏移等问题。
有些坐骨神经痛的患者,骨刺会压到单一条神经根而压迫坐骨神经,产生下肢酸麻痛,时间久了,甚至会造成病患无力跛行。经复建疗养及药物治疗无效后,才会选择开刀。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有足底筋膜炎的病人常问:脚底的骨刺,需不需要开刀切除?
足底筋膜炎患者长的骨刺,一般都与脚底方向平行,因此并不需要开刀切除;用药物及复建方法治疗,如电刺激或超音波,促进深部组织血液循环,可加速修复。不过,要注意避免久站或久走,免得受伤部位承受压力过度,造成二度伤害。有些人觉得走久就不痛了,只不过是神经迟钝,无论走了多久都是伤害。
问4. 骨刺疼痛时,如何缓解?
针对急性疼痛,骨科医师通常会开出类似吗啡类或非类固醇类的止痛药。
退化性关节炎病人,若出现单边腰或臀部疼痛,就不要太操劳,以免使用骨头过度。在疼痛当下,更要让身体休息,避免更大伤害。
椎间盘凸出患者,于急性疼痛发作期,若是较年轻族群,应卧床休息两天,尽量减少坐姿时间。而对年长族群,则建议做复健治疗,如腰牵引等;还可在脊椎注射止痛及类固醇,或利用神经阻断疗法,也可暂时解决疼痛。
问5. 中医如何治疗骨刺?
在中医看来,长骨刺只是表象,“关节局部气血不通才是疼痛的元凶”,新西兰九生圆中医师周诗杰说。祛除骨刺可以治标,而中医治病强调标本兼治,会从改善气血循环着手,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中医讲“辩证论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来治疗骨刺。搭配畅通气血的不同疗方,如内服中药、外洗疗方;另外,穴位按摩,热敷、理疗、鍼灸、火罐、艾灸、拉筋运动都对骨刺治理及缓解疼痛有帮助。
例如脚跟骨刺疼痛可通过穴位按摩来改善。按摩绝骨穴(即悬钟穴,位于足外踝上三寸处),直到局部发热,就有效果。(推荐阅读:中医揭骨刺7大成因 缓解疼痛一大要诀)
发生疼痛时,应设法让气血畅通,适度的锻炼身体是必要的。周诗杰解释,骨刺就像机器上的銹斑,不运动除掉它,它就堵在那里,身体机能无法正常运转。像脚跟痛时,也要多压腿、踢腿、蹬腿,促进腿脚的血液循环。练到两条腿发热、发烫才睡觉,坚持锻炼3个月。“不要怕痛,怕痛会痛一辈子,而不怕痛只会痛一时。”
问6. 如何预防长骨刺?
预防骨刺,根本之道就是避免受压部位一再受伤。
周诗杰表示,很多人的骨刺反复发作,是因为姿势不正确、关节过劳等生活习惯没有改善。因此,若要从根本上治好骨刺、避免复发,平日应做好自我保健,例如防止局部承受过久、过重的压力;改善身体走、站和坐的姿势。有膝盖退化性关节炎的人,尽量不要爬楼梯;有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应注意休息,在需要久站或负重行走时,时不时坐下来放松一下脚跟。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