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为人熟知的假新闻媒体仍然在通俄门这个早已过气的骗局上喋喋不休,现在美国司法部长约翰‧达勒姆(John Durham)递交了第一份相关的起诉书。
如果有人以为这会因联邦调查局前律师凯文‧克莱恩史密斯(Kevin Clinesmith)的定罪而停止,他一定没有像我一样在过去的三年里不懈的跟踪间谍门事件。
看看克莱因史密斯(Clinesmith)的起诉书揭示了什么:它揭示了达勒姆(Durham)和他的调查人员正直逼国际安全局(FISA)法院所犯的欺诈核心。
这份第一份起诉书显示,联邦调查局的交火飓风小组和穆勒特别顾问小组(FBI Crossfire Hurricane)已在2017年6月之前充分意识到,迫切需要对国际安全局(FISA)法院隐瞒卡特‧佩奇(Carter Page) 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长期关系。
他们为什么需要隐瞒这种关系?
因为他们指控佩奇是一名俄罗斯特工的所谓“证据”来自政治宣传家克里斯托弗‧斯蒂尔(Christopher Steele):
1. 他从克林顿竞选班子那里拿钱
2.他篡改了提供指控佩奇的关键信息来源(其原来是布鲁金斯学院一名叫做Igor Danchenko的低级研究助手)。
假如联邦调查局对FISA法院承认以下相关事实,将会发生什么呢?
1. 斯蒂尔是从克林顿竞选班子领取酬金的员工
2.他将布鲁金斯大学的研究助手伪装成俄罗斯情报部门的高级官员
3.而中央情报局本身说佩奇不是俄罗斯特工,而是中央情报局的情报资源,向其代理机构报告了他所有的俄罗斯联系人。
斯蒂尔伪造的证据
当FISA法院得知中情局指明佩奇是他们自己人这一事实时,法官本来可以开始仔细研究斯蒂尔的情报是否属实。 假如法官这么做了,一切精心策划的骗局是可以被揭穿的。
联邦调查局试图在令状中声称佩奇正在为一位俄罗斯最高官员工作,而佩奇却一直向中情局更新汇报与他有联系的这位俄罗斯高官的最新情况,那么佩奇怎么可能是俄罗斯特工呢?
如果法官做了以上的调查,斯蒂尔的传闻指控将会被揭露,而且联邦调查局极有可能不会批准逮捕令。
因此,联邦调查局不仅对FISA法院隐瞒了至少三个关键的相关事实以获取逮捕令,而且在随后的三个续签令时一直在持续欺诈。
达勒姆将证明多数相关人员已知实情
克莱因史密斯(Clinesmith)更改了那份指出佩奇是中央情报局的情报来源的关键电子邮件。 克莱因史密斯这样做的动机很明显:承认佩奇是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人员会动摇整个监视令的依据。
在第四次续签监视令时,克莱因史密斯(Clinesmith)更改了2017年中央情情局发送给FISA法院的那份电子邮件副本,并将更改的副本发给其他联邦调查局及特别检察官穆勒(Mueller)团队成员。
猜猜这将使达勒姆证明什么?
这样一来,达勒姆就能以书面证据证明,克林史密斯以及其他联邦调查局/穆勒团队成员都了解佩奇的真相,但仍然在法庭上隐瞒这一事实,继续通过延续监视令。这只能被描述为故意欺诈。
在司法部监察长迈克尔‧霍洛维茨(Michael Horowitz)于2019年12月发布的FISA滥用报告中,联邦调查局特别监督官斯蒂芬‧索玛(Stephen Somma)故意向FISA法院隐瞒了包括佩奇与中央情报局的关系等几件事情,以取得佩奇的逮捕令。
根据每日来电者(Daily Caller)报导:
“该报告指出了他们隐瞒情报的六个方面,这些情报都与联邦调查局指控佩奇是俄罗斯特工的理论相矛盾。 根据该报告,案例代理人扣押了佩奇和另一位特朗普竞选助手乔治‧帕帕多普洛斯对‘斯特凡(Stefan)’ 哈珀(Halper)所作的开脱性陈述。 该代理人还隐瞒了司法部律师关于佩奇与中央情报局长期关系的信息。”
该报告中有一节详细介绍了六个问题,其中索玛故意扣押了证据以确保最初的监视令及其后续的三次续签得到批准。
骗局不可能仅仅局限在克莱因史密斯本人
对于故意隐瞒证据以欺骗FISA法院,并采用蓄意欺诈行为而获得授权监视令这种罪行的起诉根本不可能仅限于克莱因史密斯(Clinesmith)。 有太多证据已经公开,清楚地显示这个骗局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他本人。
达勒姆(Durham)正在开始起诉,证明参与这一骗局的许多官员从一开始就知道佩奇是国家的叛徒这一指控是基于欺诈,并故意将中央情报局的情报来源栽赃为俄罗斯特工。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您将看到民主党宣传媒体(号称记者)因认知失调而遭受痛苦,因为他们仍然声称通俄门骗局还在继续,即使达勒姆(Durham)已经起诉了所有有关犯罪人。
原文The Russiagate Hoax Is Dead—But the Fake News Media Can’t Admit It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简介:
布莱恩‧卡茨(Brian Cates)是南得克萨斯州的作家,著有《没人问我的意见……但看过来!》。 可以通过Twitter @drawandstrike与他联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观点。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