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0年01月04日讯】美中贸易谈判达成的第一阶段协议,预计将在本月中旬正式签署。不过外界却普遍认为,即使首阶段协议顺利签署,中美两国之间的核心分歧仍将长期存在,而且第二阶段贸易谈判将更加艰难。有媒体近日刊文指出,接下来的美中谈判将以进出口控制、投资限制和制裁手段为特征,而关税更可能成为未来美中贸易的“永久特征”。
美国《外交政策》12月27日刊发了新美国安全中心兼职高级研究员彼得•哈瑞尔(Peter. Harrell)撰写的一篇文章。这位致力于研究经济融合和国家安全的专家在文中坦言,由于美中之间地缘政治对抗,以及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与美国经济体系之间的差异太大,即使中国(中共政府)能够履行其在美中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的承诺,这份协议的签署也并不意味着两国之间更广泛竞争的结束。而美中经济第二阶段的竞争,预计将以进出口控制、投资限制和制裁手段为特征。
哈瑞尔在文章中指出,美国政府在过去两年间,一直在秘密的为这场竞争建立法律和监管架构。例如,美国国会2018年通过立法,加强了对包括先进机械人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出口控制,也加强了对外国在美国投资的审查;美国政府和国会采取措施阻止美国公司在美国使用华为等中国电信网络公司生产的设备,以及限制联邦雇员退休基金在中国的投资等作为,则是另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此外,中兴、海能达、海康威视、浙江大华以及位元组跳动等中国科技公司,也在美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
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外交与法律学院助理教授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 在《外交政策》发表的文章却强调,即便是两国签署初步协议,未来关税也很有可能成为美中贸易关系的永久特征。
文章解释说,在下一个谈判阶段,如果北京方面不肯进一步开放市场,那么美国政府就不可能进一步削减关税。而已经忍受了贸易战经济损失的北京当局“并不愿进一步屈服于川普”,所以指望习近平做出新的让步是不明智的,尤其现在两国的企业都已了解到,“虽然关税是昂贵的,但并不影响生存”。
米勒认为,即使未来的美国总统不是川普,也不太可能取消关税,因为在“怀疑中国的时代”,没有赢得北京的让步就取消关税,将是很冒险的政治举动。因此,关税更有可能成为美中贸易关系的“永久特征”。
据《美国之音》的报导,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协会中国项目资深研究员和网络安全专家亚当•西格尔(Adam Segal)在2019年年底的一篇回顾文章中指出,美中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即使最终得以签署,正在竞争全球影响力的中美两国政府继续相互限制科技交流的趋势也不会受到影响。
该报导并引述美奇金投资咨询有限公司(J Capital Research)共同创办人杨思安(Anne Stevenson-Yang)指出,美中之间真正的“大戏”其实是在技术领域,无论是华为、中兴、知识产权等等的较量都体现了这一点,而且杨思安认为,“现在还没有进入这种贸易关系的真正战场。”
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师廖群则进一步指出,除了科技战之外,美中未来可能还会有金融战和汇率战。
此外,德国《商报》对于美中接下来的第二阶段贸易谈判也并不看好。该报今年1月2日发表的一篇题为《特朗普宣布本月同中国签约》的文章中表示,川普当局为了给美中经济关系奠定新的基础,努力促成了第一阶段的协议,但中美双方争执的焦点,比如歧视外国企业以及大规模国家补贴等问题,则有待第二阶段的协议来解决。然而,对于中美双方能否在2020年美国大选前达成原则性共识,经济学家们普遍持怀疑态度。
该文引述德国Ifo经济研究所所长福士特(Clemens Fuest)称,“如此高的期望值实在很难得到满足。”
福士特表示,虽然暂停新增关税、中方购买美国农产品以及承诺保护知识产权,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但这些让步对中美两国间的经济和地缘政治竞争“完全没有影响”。他说:“中美双方的相互不信任非常严重,因此双方经贸紧张关系得到长期缓和并签署第二阶段协议的可能性,我认为微乎其微。”
(记者黎明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明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