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三公 甘棠遗爱 辅佐两代英主

文/旋子

秦及秦以前,三公是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的称呼,是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职责是辅佐天子。唐杜佑《通典》记载:“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周以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大戴礼记.保傅》曰:“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周武王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国势日益强盛,伐纣大败殷商,建立周王朝。灭商三年后,武王驾崩,其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成王年少,武王临终将之托付给四位重臣:周公旦、姜太公、召公奭、太史佚。此四人被后世尊称为“周初四圣”。

周公旦(免费图片)

“周初四圣”中,前三人都是周王室的宗亲,只有太史佚是外族重臣。周公旦是成王的亲叔叔,姜太公是成王的亲外公。

召公奭为武王同姓同辈宗室,为成王之叔,曾辅助武王克殷,被封于燕(今河北北部),都城在蓟(今北京市),但并未就封,由长子姬克前往就任。他自己留在召国(今陕西歧山西南)辅佐周王室,故谓召公、召康公、召伯、太保召公等。因其受封于燕国,又称燕召公,是后来燕国和召国的始祖。

姜太公(公有领域)

周成王时,召公位列三公,担任太保之职,以长老身份监护,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太保。周公与召公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史记.燕召公世家》)。故周公为东伯侯,召公为西伯侯。成王亲政,召公作长篇教导,即《尚书.召诰》。

召公奭(网络图片)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在陕地以西治政,深得百姓拥戴。他巡行乡里城邑时,在一棵棠树下断案听讼、处理政事,从侯伯到庶民都得到安置,没有处置不妥的人。召公死后,百姓怀念他的政绩,因思其人而敬重、留恋这棵棠树,不愿砍伐。

(原文:“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诗经.召南.甘棠》描述、称颂了这个感人的故事:

梨棠枝繁叶又茂,
不要修剪莫砍伐,
召伯曾经住树下。

梨棠枝繁叶又茂,
不要修剪莫损毁,
召伯曾经歇树下。

梨棠枝繁叶又茂,
不要修剪莫拔掉,
召伯曾经停树下。

(原文:“蔽芾(fèi)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bá)。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shuì)。”)

白棠(棠梨)子树(香港动植物公园,免费图片)

孔子说:“我看见甘棠就像看见宗庙一样肃然起敬。”(《孔子家语.好生》:“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甚矣。”)据说,在孔子的教学生涯中,他评点最多的诗可能就是这首《甘棠》了。

成语“甘棠遗爱”也由此而来,现用来表示对离去的地方官的怀念和对其政绩的赞颂。“甘棠遗爱”体现了召公以德治国的思想和理念。朱熹《诗集传》云:“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召伯南巡,体恤百姓疾苦,悉心处理民间事务,所到之处不占用民房,不搅扰民间,只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昕讼决狱、搭棚过夜,故而深受百姓敬重和爱戴。

周成王(公有领域)

成王临终前,担心太子姬钊不能胜任君主之位,托付召公、毕公高(武王异母弟)辅佐太子。成王死后,召公在先王庙中告诫太子钊“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史记.周本纪》),作《顾命》,立钊为康王,召公仍为太保。召公辅佐周成王、周康王两代君主,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

周康王(公有领域)

召公以德治国,为完善和发展周礼做了大量工作,是周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和德高望重的股竑重臣,也是周初活跃时间最长的政治家,历经文、武、成、康四世,为建立、稳定和巩固西周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后代中有人继承了“召公”的称号,继续辅佐过西周第十、第十一位君王周厉王和周宣王。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