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号:深海救援》影评:是否把救人摆第一是救援成败关键

蔡宜霖

【新唐人2019年03月24日讯】航行于深海中的潜舰一旦发生事故,营救难度不可谓不高。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潜舰库尔斯克号发生的爆炸事故,是史上著名的灾难之一,如今也被拍成电影《库尔斯克号:深海救援》(Kursk),本片很写实地还原了此事件,尽管结局早已为人所熟知,但仍将故事拍摄得十分震撼人心,是部观赏性出色的灾难片。

(YouTube视频截图)

男主角米凯是服役于库尔斯克号的俄罗斯军人,该潜舰参与俄军北方舰队的年度演习时,舰首的鱼雷发生爆炸意外,舰上多数官兵已在事故当下身亡,但米凯与十几位同僚正好於潜舰尾部值勤,因此幸运地仍有一线生机。但舰上的情势十分危急,残存的官兵能否顺利获救,成了一场须与时间赛跑的考验。

(YouTube视频截图)

铺陈合理让角色引人共鸣

库尔斯克号:深海救援》并未急着将故事带往事故的当下,而是透过合理的节奏,给予电影足够的铺陈。本片以米凯与家人的生活为电影揭开序幕,同时也用心陈述了米凯与同事们,一起为军中的朋友操心婚礼的戏码。诸多情节,都让这群俄罗斯军人显得人情味十足,给人足够的亲切感,同时也让他们与观众顺利建立情感连结,往后他们面临生死存亡时,情绪上的冲击也更为强烈。

电影也透过了北方舰队司令的视角,带出了俄罗斯当时军备状况堪忧的窘境。俄国一向是世人眼中的军事强国,但是自苏联解体后,军事力量便大幅缩水,昔日荣光渐渐退去。电影对此的叙事亦相当有条理,从一开始仅透过台词阐述此事,到后来透过救援行动扎实呈现俄国军备窘态,使人感受到由浅入深的出色效果。

(YouTube视频截图)

灾难的舞台库尔斯克号为奥斯卡级核动力潜舰,是冷战时期苏联对付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利器。不过片中给予奥斯卡级潜舰的外观特写较为有限,电影并不以大方展示武器装备为卖点,而是尽可能地聚焦在故事本身,因此就电影的性质而言,《库尔斯克号:深海救援》主要是以灾难片特色为主、军事片性质为辅。

本片的重头戏,自然是意外事故及种种救援尝试。电影对此的呈现颇具商业大片的格局,俄军鱼雷容易过热的毛病,是一开始就埋下的不安因素;爆炸发生的呈现,亦颇有重大意外突然爆发的震撼效果,是相当成功的灾难事件诠释。米凯与十多位弟兄努力求生的过程,在导演的阐述下,也被塑造得观赏性极佳。过程中的惊险与艰辛自不在话下,劫难中如何努力求生,更需要智慧与勇气。由於潜舰事故成为灾难片题材应是头一遭,连带也保证了此段情节给人的新鲜感。

不过男主角等人毕竟受困于深海,迟早会面临氧气耗尽的绝境,因此外部的救援如何进行,才是危机能否解除的关键。此类剧情的呈现,一开始就给人极为不安的感受。俄军装备老旧、战备状态不佳的窘态,此时带给大众的印象变得相当深刻,成功营造出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境,也为往后的故事走向埋下伏笔。

对多数人来说,如果没有能力自救,向他人求助是很自然的选项。然而,当时俄罗斯政军高层却不这么想,奥斯卡级潜舰在其眼中是极为重要的军事机密,因此尽管以英国为首的北约成员愿意协助,俄国高层却态度冷淡,不愿冒机密外泄的风险。这种没把救人摆第一的态度,自然让营救难度大增,电影也因此有了许多各方势力不断交涉的戏码。可贵的是,这类情节并未给人外交谈判的枯燥感,反而在人性与情感的塑造上,给人很强烈的感受。

(YouTube视频截图)

英国等北约成员尽管与俄罗斯素来敌对,这回仍乐意积极提供协助,自然体现了人道精神的光辉。俄国军方的态度其实并非铁板一快,片中北方舰队的葛司令便置个人前途于不顾,主动向英国军方求援,所展现的道德勇气同样成为电影亮点。

故事也深刻彰显了俄国高层的顽固,葛司令请来的国际救难队竟一度被阻挡,这种有能力营救却被禁止实行的无力感,在灾难片中几乎是独树一格,创造出的震撼效果也十分强烈。以男主角妻子为首的受困官兵家属,在片中的焦急自不在话下,军方高层态度却令人心寒。眷属所受到的冲击与愤怒,也被刻划得令人印象深刻,且让人十分不舍,是成功的情感塑造。

悲情之余结尾仍能鼓舞人心

在多重阻力下,以米凯为首的受困官兵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不过《库尔斯克号:深海救援》尽管是少数完全以悲剧收场的灾难片,但电影在事件的收尾上,仍尽可能地创造鼓舞人心的效果。米凯等官兵在生前最后一刻,可说是尽显袍泽深厚情谊,更展现了这群俄国军人的闪光点──面对死神时的团结与互相鼓励。米凯的儿子在葬礼上更有着神来一笔的表现,可谓大快人心,为电影画下有力收尾。

(YouTube视频截图)

《库尔斯克号:深海救援》十分悲情,俄国高层当时的错误决策,是决定性关键,这也让本片成了警示意味浓厚的作品。电影将没把人命摆第一的惨痛教训,写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相信多少能起到引以为戒,令人不再重蹈覆辙的作用。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叶萍)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