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號:深海救援》影評:是否把救人擺第一是救援成敗關鍵

蔡宜霖

【新唐人2019年03月24日訊】航行於深海中的潛艦一旦發生事故,營救難度不可謂不高。2000年8月12日,俄羅斯潛艦庫爾斯克號發生的爆炸事故,是史上著名的災難之一,如今也被拍成電影《庫爾斯克號:深海救援》(Kursk),本片很寫實地還原了此事件,儘管結局早已為人所熟知,但仍將故事拍攝得十分震撼人心,是部觀賞性出色的災難片。

(YouTube視頻截圖)

男主角米凱是服役於庫爾斯克號的俄羅斯軍人,該潛艦參與俄軍北方艦隊的年度演習時,艦首的魚雷發生爆炸意外,艦上多數官兵已在事故當下身亡,但米凱與十幾位同僚正好於潛艦尾部值勤,因此幸運地仍有一線生機。但艦上的情勢十分危急,殘存的官兵能否順利獲救,成了一場須與時間賽跑的考驗。

(YouTube視頻截圖)

鋪陳合理讓角色引人共鳴

庫爾斯克號:深海救援》並未急著將故事帶往事故的當下,而是透過合理的節奏,給予電影足夠的鋪陳。本片以米凱與家人的生活為電影揭開序幕,同時也用心陳述了米凱與同事們,一起為軍中的朋友操心婚禮的戲碼。諸多情節,都讓這群俄羅斯軍人顯得人情味十足,給人足夠的親切感,同時也讓他們與觀眾順利建立情感連結,往後他們面臨生死存亡時,情緒上的衝擊也更為強烈。

電影也透過了北方艦隊司令的視角,帶出了俄羅斯當時軍備狀況堪憂的窘境。俄國一向是世人眼中的軍事強國,但是自蘇聯解體後,軍事力量便大幅縮水,昔日榮光漸漸退去。電影對此的敘事亦相當有條理,從一開始僅透過台詞闡述此事,到後來透過救援行動紮實呈現俄國軍備窘態,使人感受到由淺入深的出色效果。

(YouTube視頻截圖)

災難的舞臺庫爾斯克號為奧斯卡級核動力潛艦,是冷戰時期蘇聯對付美國航母戰鬥群的利器。不過片中給予奧斯卡級潛艦的外觀特寫較為有限,電影並不以大方展示武器裝備為賣點,而是儘可能地聚焦在故事本身,因此就電影的性質而言,《庫爾斯克號:深海救援》主要是以災難片特色為主、軍事片性質為輔。

本片的重頭戲,自然是意外事故及種種救援嘗試。電影對此的呈現頗具商業大片的格局,俄軍魚雷容易過熱的毛病,是一開始就埋下的不安因素;爆炸發生的呈現,亦頗有重大意外突然爆發的震撼效果,是相當成功的災難事件詮釋。米凱與十多位弟兄努力求生的過程,在導演的闡述下,也被塑造得觀賞性極佳。過程中的驚險與艱辛自不在話下,劫難中如何努力求生,更需要智慧與勇氣。由於潛艦事故成為災難片題材應是頭一遭,連帶也保證了此段情節給人的新鮮感。

不過男主角等人畢竟受困於深海,遲早會面臨氧氣耗盡的絕境,因此外部的救援如何進行,才是危機能否解除的關鍵。此類劇情的呈現,一開始就給人極為不安的感受。俄軍裝備老舊、戰備狀態不佳的窘態,此時帶給大眾的印象變得相當深刻,成功營造出一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境,也為往後的故事走向埋下伏筆。

對多數人來說,如果沒有能力自救,向他人求助是很自然的選項。然而,當時俄羅斯政軍高層卻不這麼想,奧斯卡級潛艦在其眼中是極為重要的軍事機密,因此儘管以英國為首的北約成員願意協助,俄國高層卻態度冷淡,不願冒機密外泄的風險。這種沒把救人擺第一的態度,自然讓營救難度大增,電影也因此有了許多各方勢力不斷交涉的戲碼。可貴的是,這類情節並未給人外交談判的枯燥感,反而在人性與情感的塑造上,給人很強烈的感受。

(YouTube視頻截圖)

英國等北約成員儘管與俄羅斯素來敵對,這回仍樂意積極提供協助,自然體現了人道精神的光輝。俄國軍方的態度其實並非鐵板一快,片中北方艦隊的葛司令便置個人前途於不顧,主動向英國軍方求援,所展現的道德勇氣同樣成為電影亮點。

故事也深刻彰顯了俄國高層的頑固,葛司令請來的國際救難隊竟一度被阻擋,這種有能力營救卻被禁止實行的無力感,在災難片中幾乎是獨樹一格,創造出的震撼效果也十分強烈。以男主角妻子為首的受困官兵家屬,在片中的焦急自不在話下,軍方高層態度卻令人心寒。眷屬所受到的衝擊與憤怒,也被刻劃得令人印象深刻,且讓人十分不舍,是成功的情感塑造。

悲情之餘結尾仍能鼓舞人心

在多重阻力下,以米凱為首的受困官兵最後的結局可想而知。不過《庫爾斯克號:深海救援》儘管是少數完全以悲劇收場的災難片,但電影在事件的收尾上,仍儘可能地創造鼓舞人心的效果。米凱等官兵在生前最後一刻,可說是盡顯袍澤深厚情誼,更展現了這群俄國軍人的閃光點──面對死神時的團結與互相鼓勵。米凱的兒子在葬禮上更有著神來一筆的表現,可謂大快人心,為電影畫下有力收尾。

(YouTube視頻截圖)

《庫爾斯克號:深海救援》十分悲情,俄國高層當時的錯誤決策,是決定性關鍵,這也讓本片成了警示意味濃厚的作品。電影將沒把人命擺第一的慘痛教訓,寫實地呈現在世人面前,相信多少能起到引以為戒,令人不再重蹈覆轍的作用。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