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立冬到 养阳身体好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11月07日讯】立冬,是中华24节气中的第19个,每年11月7至8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225°时为立冬。2018年立冬交于11月7日19时32分。(北京时间)

立冬,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标志季节正式的转换。此时万物收藏,冬季开始。古人说:“冬者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故名立冬也。”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一年将尽,植物停止生长,动物开始冬眠。

立冬三候

中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由于气温下降,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古代贺冬图。(公有领域)

立冬习俗:迎冬

立冬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节日。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的制度。

《吕氏春秋.盂冬》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民间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

立冬习俗:采桑叶 煎香草

中医认为,桑叶性苦,甘寒,能祛风清热,凉血明目。桑叶以老而经霜者为佳,立冬时节已入冬,经秋的桑叶,得秋季肃杀之气,更能泄降肝胆郁热。

明朝《熙朝乐事》记载:“立冬日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谓之扫疥。”用金银花煮汤沐浴,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去除一切风湿、恶疮。菊花则能祛风解热,去湿痹,清头目。 

清代王士禛所着《池北偶谈》记载一个仙人所传的洗眼验方:宋元丰间,有个70岁的太守,遇到神仙传给他一个洗眼方法。在立冬之日采桑叶一百二十片,每次用10片桑叶煎汤洗眼,其视力恢复得像小孩子一样。


羊肉属温补,有利五脏,五脏热了,自然就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Pixabay)

立冬食俗:北吃羊肉南吃鸭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立冬补冬的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以期在寒冷的冬天里抵御严寒。

老北平人立冬的规矩是吃涮羊肉,因羊肉属温补,有利五脏,五脏热了,自然就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补充元气。


姜母鸭涮锅(方舟/大纪元)。

在台湾,人们炖煮羊肉炉、姜母鸭、麻油鸡、四物鸡等,餐厅高朋满座,家里热气腾腾,构成立冬的一个人文景观。


南京人食葱以祛风寒。(Pixabay)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所以老南京说“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

立冬的保健之道:早睡晚起养阳气

《黄帝内经》认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中医认为,五色中的黑色与五脏中的肾脏对应,肾为先天之本,中医认为,“肾主冬”,“黑色入肾”,可以“黑”食为补,随个人体质选黑豆补肝肾、强筋骨;黑芝麻滋肝养肾、明目黑发;黑枣平胃健脾、补肾填髓;黑木耳滋阴润肺、养胃补肾等。

立冬后心情调摄力求其静,保持心境平静、精神情绪安宁,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

起居调养着重在“养藏”,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强调早睡晚起,确保有充足的睡眠,敛阴护阳。

古人吟咏立冬的诗歌

“惟立冬之初夜,天惨懔以降寒。霜皑皑怪被庭,冰溏瀩于井干。草槭槭以疏叶,木萧萧以零残。松陨叶于翠条,竹摧柯于绿竿”,魏晋时期的一首《寒苦谣》,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立冬时的自然景物。

立冬在历代文人的笔下,皆有吟咏,也皆有佳句传世。如宋朝范成大的《立冬夜舟中作》开头两句:“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増”,堪称立冬诗作的点睛之句。另一首宋诗《立冬道中》有句:“此生自断天休问,吾道频年世不容”。元朝的《立冬》诗中,诗人则说自身:“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这首《立冬》诗写得孤冷清寒,朴实地表达了节气转化之时自身的微妙感受。

陆游的《立冬日作》写道:“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把自身的小环境融入自然的大环境,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平和心境,无忧无惧,比起那些伤感之作,又是另一番境界。

(记者李蒨蒨报导/责任编辑:戴明)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