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5月17日讯】中国历代王朝皇帝死后一般都有陵墓,但元代皇帝的陵墓至今一座都没有找到,但这并不代表元代没有帝陵。据史书记载,元代有其神秘的防盗措施,令人无法寻获皇帝陵墓,甚至用卫星搜索也找不到。
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帝王陵墓史会发现,各个朝代的帝王们为了防止死后自己的陵墓被盗,想尽各种方法,诸如在陵墓内部设置弓弩之类的机关、将陵墓内部灌上水银、以及在墓碑上写咒语等等。
不过,从现有的资料记载上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尽管古代帝王们用尽各种方法防盗,但还是有帝王陵墓被盗墓者破坏。唯独有一个朝代的帝王陵墓例外,这就是元代的帝王陵墓。
到现在为止,考古学家们还没有发现一座元代帝王陵墓,但这并不代表元代帝王没有陵墓,恰恰相反,其陵墓的规格可能与其他帝王陵墓相比,丝毫也不会逊色,只是由于其采用了神秘的防盗措施,使得后人无法寻获。那么,元代陵墓究竟采取了什么特别的防盗措施呢?
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有关于元朝墓葬风俗的记载:元朝皇帝驾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箍两头、中间)”。然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元朝皇帝陵墓的第一种防盗措施是“万马踏平”,这是蒙古族一种传统的帝王墓葬风俗。历史上有关于元朝墓葬风俗的记载,这种墓葬风俗不露丝毫痕迹,外人根本无从发觉,所以防盗功能最高。
通过这种墓葬风俗,如果一旦识墓标记不复存在,或者一旦认识墓地之所的人死亡,由于陵墓与地平齐并被草地所掩盖,后世想要发觉自然比登天还难。今天之所以还没有发现成吉思汗的真正陵墓,很大一部分与此有关。
南宋有关文人所编的史书上记载了成吉思汗下葬的全过程:“成吉思汗在宁夏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遗体存放在一个将大树中间掏空做成的独木棺里。
独木棺下葬后,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为了防止外人发觉陵墓地址,在将成吉思汗陵用马踏平之后,其将士还要用帐篷将周围地区全部围起来,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长出,与周围的青草无异,才将帐篷撤走,这样墓葬的地点就不会泄露了。
全部工作完成后,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杀死一头小骆驼,这时,陪伴这头小骆驼前来的母骆驼就会十分悲痛地号叫,并且记住这个地点。第二年来祭祀的时候,把这头母骆驼牵来,在杀死小骆驼的地点,母骆驼就会悲痛地流泪。这样,前来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确切地点。”这样,在骆驼死后,后人再也难以寻找成吉思汗准确的葬身之所,这也正是成吉思汗真正陵墓所在地至今仍是一个迷的原因。
成吉思汗是一位伟大的帝王,关于他的逝世、葬地、灵柩的迁移等也有许多历史记载和传说。在今天的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绿草丛生,溪水萦绕、牛羊遍布的伊金霍洛草原上,高高耸立着一座精美别致的宫殿。这就是蒙古人心中的圣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安息的地方——成吉思汗陵。
尽管由于秘葬的原因,今天的成吉思汗陵并未真正安放着他的真身。但几百年来,蒙古人仍把它当作自己圣主的长眠之地,对成吉思汗陵寄以无限的崇敬和向往。
在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其特点是薄葬简丧。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比较简单实用。特别是在蒙古人大举扩张的战争年代,丧葬仪式尤其简单。
下葬时,他们让死者坐在一顶生前用的帐幕中央,边上围着祭祀的人进行祷告,随葬的有马匹、弓箭和摆放着肉乳的桌子,最后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个世界上生活时,有帐幕住,有马骑,有肉乳吃。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实行汉法,也渐渐受到汉人丧葬习俗的熏染,开始用棺木入葬,但所用棺木与汉人不同。死者入殓后,两块棺木合在一起,又成为一棵圆木,然后“以铁条钉合之”。尽管入主中原,蒙古人入殓仍然俭朴如初,寿衣大多就是平时穿的衣服,随葬的器物也会比较少,大部分是死者生前喜好的武器,如弓箭、刀剑一类的东西。
元朝皇帝死后和一般的皇族及贵族稍有不同,皇帝死后首先是要有一个下葬的仪式,随葬品也要多一些,只是在皇帝下葬时不得有汉族官员参加,也不会在地面留下建筑物等痕迹,以至于后世没有人能找到元朝皇帝的陵墓。
(责任编辑: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