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养生秘诀 句句直入人心

【新唐人2017年05月18日讯】一提起中国传统的养生秘诀,许多人自然会联想到经络、穴位、药膳、食疗等等养生方法。其实,除了这些物质化的养生经验之外,中国古代养生家们对人的身心健康的探讨,还涵盖了精神和道德等各个层面。下面我们分享古代养生大家的一些养生心得,以资读者借鉴。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吕坤提出,拥有仁爱的心和高尚的道德,可延年益寿。显而易见,中国古人是把仁爱之心与道德修养视为自己获得身心健康的首要前提。


中国古人把仁爱之心与道德修养视为自己获得身心健康的首要前提。(pixabay.com)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里,孔子告诫后人,养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贯穿整个人生。年轻时重点是放淡对情色欲望的执著,中年时重点是平息争斗之心,老年时要注意放下对物质财富的贪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针对性地检点自己的行为,知所进退,是养生的要点所在。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苏东坡)不仅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才华横溢,而且还很擅长养生之道,《上张安道养生诀论》就是他的杰作。

苏轼提出,养生的关键在于“安”、“和”二字,他说:“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就是说,一个人对世界万物要有“安”与“和”的心态,才能不为物欲所困,从而达到物我两相宜顺的养生境界。


苏东坡说:一个人对世界万物要有“安”与“和”的心态,才能不为物欲所困,从而达到物我两相宜顺的养生境界。(pixabay.com)

宋代养生家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闲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周守忠强调的养生要领是:调整自己的喜怒、思虑、语烦、哀乐、情欲,对人的七情六欲有所节制,不可任其肆意泛滥。清心守神、怡情养性,是中国古人养生理念的重点所在。

明代医学家汪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人身体上的健康与否往往和人的心态情绪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汪绮石指出:保养好自己的“精、神、肝、力、心、肺”的要诀,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嗜欲,调节好烦恼、愤怒、思虑、悲哀等不良情绪,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并注意不要过度疲劳。


调整好自己的喜怒、思虑、语烦、哀乐、情欲,对人的七情六欲有所节制,是获得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则。(pixabay.com)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说:“延寿有八乐,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乐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中国古人倡导静坐、读书、赏花、赏月、观画、听乐、歌唱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闲方式,这也是古人养生之道的重要内容之一。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

饮食得当,肌体调理,是养生的重要物质保障,石成金给后人总结出了饮食方面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所看重的是“思无邪”以养正气,而养正气是养生的核心精髓所在。


孔子所看重的是“思无邪”以养正气,而养正气是养生的核心精髓所在。(pixabay.com)

(责任编辑:阿竺)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