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養生秘訣 句句直入人心

【新唐人2017年05月18日訊】一提起中國傳統的養生秘訣,許多人自然會聯想到經絡、穴位、藥膳、食療等等養生方法。其實,除了這些物質化的養生經驗之外,中國古代養生家們對人的身心健康的探討,還涵蓋了精神和道德等各個層面。下面我們分享古代養生大家的一些養生心得,以資讀者借鑒。

明代養生家呂坤說:「仁可長壽,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呂坤提出,擁有仁愛的心和高尚的道德,可延年益壽。顯而易見,中國古人是把仁愛之心與道德修養視為自己獲得身心健康的首要前提。


中國古人把仁愛之心與道德修養視為自己獲得身心健康的首要前提。(pixabay.com)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這裡,孔子告誡後人,養生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貫穿整個人生。年輕時重點是放淡對情色慾望的執著,中年時重點是平息爭鬥之心,老年時要注意放下對物質財富的貪戀。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針對性地檢點自己的行為,知所進退,是養生的要點所在。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蘇東坡)不僅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才華橫溢,而且還很擅長養生之道,《上張安道養生訣論》就是他的傑作。

蘇軾提出,養生的關鍵在於「安」、「和」二字,他說:「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就是說,一個人對世界萬物要有「安」與「和」的心態,才能不為物慾所困,從而達到物我兩相宜順的養生境界。


蘇東坡說:一個人對世界萬物要有「安」與「和」的心態,才能不為物慾所困,從而達到物我兩相宜順的養生境界。(pixabay.com)

宋代養生家周守忠說:「知喜怒之損性,故豁情以寬心;知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內守;知語煩之侵氣,故閑口而忘言;知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慾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

周守忠強調的養生要領是:調整自己的喜怒、思慮、語煩、哀樂、情慾,對人的七情六慾有所節制,不可任其肆意氾濫。清心守神、怡情養性,是中國古人養生理念的重點所在。

明代醫學家汪綺石說:「節嗜欲以養精,節煩惱以養神,節憤怒以養肝,節辛勤以養力,節思慮以養心,節悲哀以養肺。」

人身體上的健康與否往往和人的心態情緒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因此汪綺石指出:保養好自己的「精、神、肝、力、心、肺」的要訣,就是要控制好自己的嗜欲,調節好煩惱、憤怒、思慮、悲哀等不良情緒,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並注意不要過度疲勞。


調整好自己的喜怒、思慮、語煩、哀樂、情慾,對人的七情六慾有所節制,是獲得身心健康的一個重要原則。(pixabay.com)

清代養生家石成金說:「延壽有八樂,靜坐之樂,讀書之樂,賞花之樂,玩月之樂,觀畫之樂,聽樂之樂,狂歌之樂,高臥之樂。」

中國古人倡導靜坐、讀書、賞花、賞月、觀畫、聽樂、歌唱等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休閑方式,這也是古人養生之道的重要內容之一。

清代養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遲晚;食宜緩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過飽;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溫暖,不可寒涼;食宜軟爛,不可堅硬;食畢再飲茶兩三口,漱口齒,令極淨。」

飲食得當,肌體調理,是養生的重要物質保障,石成金給後人總結出了飲食方面應該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則。

孔子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所看重的是「思無邪」以養正氣,而養正氣是養生的核心精髓所在。


孔子所看重的是「思無邪」以養正氣,而養正氣是養生的核心精髓所在。(pixabay.com)

(責任編輯:阿竺)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