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秋天第三个节气–“秋分”至 夜从今夜长

【新唐人2016年09月22日讯】

秋分 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

“白露”之后十五日就是“秋分”日,当太阳年中位置到达黄经180度时,每年约当在阳历9月22日前后一日之间。秋分是一年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合称“二分二至”,分别是春秋夏冬四季的中点日子,同时标志着天地阴阳消长变化的均分或转折点。

秋分日夜均分寒暑平

在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对南北半球来说,日夜、寒暑均分。汉代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对天体运行与天地阴阳变化已经有深刻的认识:“…中秋之月,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里所谓的中秋,意指居秋天点之日,亦即秋分这一天。

过了这一天,太阳直射带逐日南移,对北半球居民来说,白日将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对南半球来说则恰恰相反。古来就有歌谣:“八月白露秋分忙”,指出黄历八月里有白露和秋分两个节气。

秋分祭月

“秋分”到了也意味着秋天过半了,节令在仲秋。一年中秋季时节云疏气清、天高气朗月最明。

先秦时代的典籍《礼记》记载天子在春、秋有祭祀日、月的仪式:“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夕月之夕就在秋分夜。到了清朝,《燕京岁时记》记载秋分、春分时宫中寺庙、世家大族皆举行祭祀,记曰:“春分前后,宫中寺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大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秋分亦然。”

秋分的物候

《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的三候云:“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此即指出三种秋分的物候现象:

一候雷始收声:根据经验,秋分一过雷声也消匿了。

二候蛰虫坯户:将藏身冬眠的蛰虫,开始涂堵蛰穴的出入口,越缩越小直至大寒时就完全闭堵穴口。《礼记》注曰:“坯,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

三候水始涸:肃杀之气一天甚于一天,阳气一日衰于一日,河湖之水开始干涸。

秋分 顺天道正人道

中国古代在秋分日,校正齐一度量准器——度量、权衡、钧石、斗斛等是重要的行事。《礼记‧月令》提到秋分时节效天地之理而正人事之道:“日夜分,则同度量,平权衡,正钧石,角斗甬。 ”郑玄注:“甬,今斛也。”

《吕氏春秋·八月纪》也有记载: “日夜分,则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齐斗甬。 ”齐一度量权衡容器,持正人间公道,让人交易买卖依据准据而行以虞防纷讼。这也是秉持公理执政行正义的表现。

秋分俗谚

常见传唱有关秋分的气候农事歌谣:

1、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欣歌好稻栽;只怕此日雷电闪,冬来米价贵如何:秋分时节好天气,大地一片期待丰收的欢欣景象;如果秋分遇雷电,损害了收获,冬天米价就会变贵。

2、芦花千里秋月白:秋天属金,白色就是秋天的五行属性。黄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最常在秋分前后到来,地上一片芦花白天上一轮秋月白,天地一气秋色。

3、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进入仲秋之后,白露、秋分节气伴随温降明显,夜里冷气袭人了。也有俗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从立秋之后,一场雨就带来温度明显下降,从经验来看,十场秋雨大约落在一个半月、二个月间,穿上棉衣裤的时间,约当就在秋分时节。

秋分彼岸 彼岸花语

秋分、春分此二分日传是中国古文化中的行善日,最好避免任何的刑罚。日本称春分、秋分二分日为“彼岸”,在春分、秋分前后为期七天的时间,为先人、故人扫墓祈求平安。“彼岸”代指离开人世,去了死别后的世界。在唐代初年,有彼岸寺(注1)已是全国闻名的佛教圣地了。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有“闻君登彼岸”一词,代指朋友逝世:

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
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
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
闻君登彼岸,舍筏复何如?

秋彼岸日,在墓地附近曼珠沙华盛开,火红似海,形成秋日里暖秋异象。“曼珠沙华”之名源于梵文:Mañjusaka,就是石蒜,又称龙爪花,紧临秋分日前后正盛放,在墓地及其附近常得见,故而又有“彼岸花”之称。常见曼珠沙华有红色赤团花、白色雪白花两种,赤团花一心火红为故人送暖一般;雪白花清洁素白恰似绝世空宁。曼珠沙华有叶落花开、花尽叶生,花叶两不相见的特性,恰似冥明阴阳相隔、生死茫茫两不知的情境。

效天理 修人事

秋高气爽、烟霏云敛、天清日晶,夜里星月皎洁、明河在天,然而四下无声的夜里秋声波涛汹涌。昔北宋欧阳修(公元1007年-1072年) 夜读时,敏觉栗冽肃杀、如赴敌之兵铮𫓩惊夜的“秋声”。欧阳修〈秋声赋〉(注2)云秋声、秋气:

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尽管秋声凄凄切切、秋气𫓩𫓩铮铮摧败万物,万物之灵的人类因百忧感心、为万物劳形,转红润肌颜为槁灰、伤黑亮毛发呈斑白,这种自身争逐功名利禄、怀忧动心摇情所造成的伤害更甚于砭人肌骨、摧败万物的秋刹之气。古人从天地肃秋之节气中体悟了平宁保泰的道理,今人何不试悟之。

注:

1. 在中国闻名的彼岸寺有二,都在河南漯河市,一位于舞阳县,另一位于郾城区。彼岸寺建造年代已无文字记载,唐初已有盛名。

2. 《秋声赋》,是以散文形式为赋,欧阳修写于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当时他五十三岁,有感于知交的死别零落而写成,开启了散赋的先河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凤)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