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秋天第三個節氣–「秋分」至 夜從今夜長

【新唐人2016年09月22日訊】

秋分 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六個

「白露」之後十五日就是「秋分」日,當太陽年中位置到達黃經180度時,每年約當在陽曆9月22日前後一日之間。秋分是一年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合稱「二分二至」,分別是春秋夏冬四季的中點日子,同時標誌著天地陰陽消長變化的均分或轉折點。

秋分日夜均分寒暑平

在秋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對南北半球來說,日夜、寒暑均分。漢代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對天體運行與天地陰陽變化已經有深刻的認識:「…中秋之月,陽在正西,陰在正東,謂之秋分。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裡所謂的中秋,意指居秋天點之日,亦即秋分這一天。

過了這一天,太陽直射帶逐日南移,對北半球居民來說,白日將越來越短,黑夜越來越長;對南半球來說則恰恰相反。古來就有歌謠:「八月白露秋分忙」,指出黃曆八月裡有白露和秋分兩個節氣。

秋分祭月

「秋分」到了也意味著秋天過半了,節令在仲秋。一年中秋季時節雲疏氣清、天高氣朗月最明。

先秦時代的典籍《禮記》記載天子在春、秋有祭祀日、月的儀式:「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夕月之夕就在秋分夜。到了清朝,《燕京歲時記》記載秋分、春分時宮中寺廟、世家大族皆舉行祭祀,記曰:「春分前後,宮中寺廟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大族亦於是日致祭宗祠,秋分亦然。」

秋分的物候

《禮記‧月令》記載仲秋之月的三候云:「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殺氣浸盛,陽氣日衰,水始涸。」此即指出三種秋分的物候現象:

一候雷始收聲:根據經驗,秋分一過雷聲也消匿了。

二候蟄蟲坯戶:將藏身冬眠的蟄蟲,開始塗堵蟄穴的出入口,越縮越小直至大寒時就完全閉堵穴口。《禮記》注曰:「坯,益其蟄穴之戶,使通明處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

三候水始涸:肅殺之氣一天甚於一天,陽氣一日衰於一日,河湖之水開始乾涸。

秋分 順天道正人道

中國古代在秋分日,校正齊一度量準器——度量、權衡、鈞石、斗斛等是重要的行事。《禮記‧月令》提到秋分時節效天地之理而正人事之道:「日夜分,則同度量,平權衡,正鈞石,角斗甬。 」鄭玄註:「甬,今斛也。」

《呂氏春秋·八月紀》也有記載: 「日夜分,則一度量,平權衡,正鈞石,齊斗甬。 」齊一度量權衡容器,持正人間公道,讓人交易買賣依據準據而行以虞防紛訟。這也是秉持公理執政行正義的表現。

秋分俗諺

常見傳唱有關秋分的氣候農事歌謠:

1、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欣歌好稻栽;只怕此日雷電閃,冬來米價貴如何:秋分時節好天氣,大地一片期待豐收的歡欣景象;如果秋分遇雷電,損害了收穫,冬天米價就會變貴。

2、蘆花千里秋月白:秋天屬金,白色就是秋天的五行屬性。黃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最常在秋分前後到來,地上一片蘆花白天上一輪秋月白,天地一氣秋色。

3、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進入仲秋之後,白露、秋分節氣伴隨溫降明顯,夜裡冷氣襲人了。也有俗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從立秋之後,一場雨就帶來溫度明顯下降,從經驗來看,十場秋雨大約落在一個半月、二個月間,穿上棉衣褲的時間,約當就在秋分時節。

秋分彼岸 彼岸花語

秋分、春分此二分日傳是中國古文化中的行善日,最好避免任何的刑罰。日本稱春分、秋分二分日為「彼岸」,在春分、秋分前後為期七天的時間,為先人、故人掃墓祈求平安。「彼岸」代指離開人世,去了死別後的世界。在唐代初年,有彼岸寺(註1)已是全國聞名的佛教聖地了。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和李澧州題韋開州經藏詩》,有「聞君登彼岸」一詞,代指朋友逝世:

既悟蓮花藏,須遺貝葉書。
菩提無處所,文字本空虛。
觀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魚。
聞君登彼岸,舍筏復何如?

秋彼岸日,在墓地附近曼珠沙華盛開,火紅似海,形成秋日裡暖秋異象。「曼珠沙華」之名源於梵文:Mañjusaka,就是石蒜,又稱龍爪花,緊臨秋分日前後正盛放,在墓地及其附近常得見,故而又有「彼岸花」之稱。常見曼珠沙華有紅色赤團花、白色雪白花兩種,赤團花一心火紅為故人送暖一般;雪白花清潔素白恰似絕世空寧。曼珠沙華有葉落花開、花盡葉生,花葉兩不相見的特性,恰似冥明陰陽相隔、生死茫茫兩不知的情境。

效天理 修人事

秋高氣爽、煙霏雲斂、天清日晶,夜裡星月皎潔、明河在天,然而四下無聲的夜裡秋聲波濤洶湧。昔北宋歐陽修(公元1007年-1072年) 夜讀時,敏覺慄冽肅殺、如赴敵之兵錚鏦驚夜的「秋聲」。歐陽修〈秋聲賦〉(註2)云秋聲、秋氣:

淒淒切切,呼號憤發……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

儘管秋聲淒淒切切、秋氣鏦鏦錚錚摧敗萬物,萬物之靈的人類因百憂感心、為萬物勞形,轉紅潤肌顏為槁灰、傷黑亮毛髮呈斑白,這種自身爭逐功名利祿、懷憂動心搖情所造成的傷害更甚於砭人肌骨、摧敗萬物的秋刹之氣。古人從天地肅秋之節氣中體悟了平寧保泰的道理,今人何不試悟之。

註:

1. 在中國聞名的彼岸寺有二,都在河南漯河市,一位於舞陽縣,另一位於郾城區。彼岸寺建造年代已無文字記載,唐初已有盛名。

2. 《秋聲賦》,是以散文形式為賦,歐陽修寫於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當時他五十三歲,有感於知交的死別零落而寫成,開啟了散賦的先河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李鳳)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