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那会,我老家并没有太多时政类的报纸可读,除了在村委办公室或少数几个村干部家能找到市县两级的党报外,再无其它可看。当时,我正处于思想的躁动期,有一种强烈的渴望了解外面信息的欲望,常常四处寻找一切可以读、可以看的东西。
我的邻居是一个退休的老干部,也是村里为数不多能识字的人,他每天花最多时间做的事情就看报纸。所以,他家的报纸种类是全村最多的,除了市县两级的党报外,也会有一些其它的报纸期刊。
他家开了个小店,有一回我去买棒冰,他人不在,但桌子上放着一份打开的报纸,报头写着“参考消息”几个字,大概是他正在看的。我挡不住好奇心,便拿起来看,一下子就被它的信息吸引住了,以至于他在旁边盯了我很久都没察觉。可能是我认真的样子打动了他,我被允许以后跟他一起看这份报纸。
就这样,在那个信息贫瘠的年代,这份报纸便成了我最初接触外面世界的重要通道。记得那时候,我最爱看的就是第二版的“新闻评述”,主要是翻译转载一些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导或评述。内容绝大多数是正面的,主题是称颂中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日渐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受了这些内容的影响,在我内心里,渐渐形成了一种狭隘的世界观:中国一切都好、美国及盟友都很邪恶。
所以,当听说美国轰炸了我们的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时,不等老师组织,我便同一位要好的同学跑到城里参加了反美的游行,还烧了组织者给我们的美国国旗。后来,当我在电视里看到美国遭遇恐怖袭击,双子塔被飞机撞毁,死伤无数时,心里不但没有悲愤,反而充满了欣喜,甚至与一群同学下馆子庆祝。
现在回头看,我当初的这些行为是相当愚蠢和冷酷的,它泯灭了我的人性,让我忽略了基本的价值观。但在当时我并不觉得,反倒认为这是一种爱国的表现。之所以会如此,是与我所处的环境和所接触的信息源有莫大的关系,正是因为封闭环境下,单一信息的宣传才导致我的这种认知偏执。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通过阅读大量的有关宪政民主及公民教育的书籍,我才将这种有毒的思想从我的思维中清除出去。虽然我有幸摆脱了这种思维模式,但许多与我有着类似经历的人,或许并非都有这样的际遇或自我的认知能力,让自己的这种狭隘的世界观得到改变。
我有一个同学就是如此,当初我们无话不谈,兄弟相称。高中毕业后,各自上了大学后,便渐渐失去了联络,后来同学聚会时碰上了,但发现已经无话可说,因为我们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已经截然不同。
席间,我们聊到了台湾问题,他极力主张动武,理由是国家利益大于一切。我试图跟他解释,人权大于主权,人类社会首先应该保障的是个体的自由和幸福。何况台湾问题并非武力讨伐就能解决,而需要我们改进自身的政治制度,才有可能让台湾人民接受。但没想到,他听完后竟然借着酒劲骂我是汉奸,嚷着要与我绝交。为了不扫了聚会的兴,我只好道歉。
说实话,类似我同学这样的“爱国者”,在中国有一个庞大的群体,比如每当国外的媒体批评中国的政治制度,又或者披露了某些当权者的腐败时,便有“爱国者”出来洗地,指责这是敌对势力的“亡我中华”的阴谋,号召大家爱国,不要上当受骗。可悲的是,就真有很多人相信了。于是,这许多的问题,便在“爱国”的帷幕的遮掩下,万古长青。
如今,由于网路的发达,类似这样的愚蠢的“爱国”行为便被无限可能地放大,有时候甚至因为这样的愚蠢,造成了中国外交上的困境。
比如,2010年5月30日,在上海世博会韩国馆门前发生踩踏事件后,中国的网路上掀起了“反韩”热潮。一些人在网路上发起了“6·9圣战”,对那些韩国歌迷进行了声讨,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中国的韩国歌迷们,那天在世博会上的表现,丢了中国人的脸。
在这种爱国的情绪作祟下,韩国和韩国人很快成为国人辱骂和攻击的对象,在网路上到处充斥着诸如“韩国棒子”这样的带有歧视性的词语。而之前只在网路上被提及的“书艺申遗”“中国神话源自韩国”以及“端午节申遗”等等有辱中国国体的事情,再次被大肆渲染,甚至一些媒体也跟风炒作,而一些“别有用心”的学者、政客更是加入其中,借机煽动民众的反韩情绪,不仅在两国民众之间埋下“仇怨”的种子,甚至使两国的正常外交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事实上,韩国政府一再强调,这些事件都是子虚乌有,韩国政府从未有过这样的计划。可是,又有谁能听得进去呢?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隔几年就会发生的“抗日”运动,造成了中日两国许多的正常贸易受损。又比如2008年发生的“抵制家乐福”运动以及“星巴克入驻故宫”的风波,等等。这些事件无不造成中国与这些当事国之间的摩擦,加深了两国民众之间的误解。
倘若是这“爱国”的行为针对的是别的国家,倒也是可以理解。可是,在面对我们口口声声称之为“家人”的“台湾同胞”时,这“爱国”的情绪同样也是高涨得不行。由于对两岸领导人会晤发表了不同意见,台湾的蔡英文女士(当时还未当选)的脸书就遭到了大陆“爱国者”的“灌水”。据东森新闻网报道,这些“爱国者”在蔡英文的脸书上大呛“台湾是中国的”“民进党不倒台湾不会好”等极端性的言论,并以极具侮辱性的图文,对蔡女士个人进行了人身攻击。
对此,蔡英文女士倒表现出了足够的包容和风度,她对这些“爱国者”表示“欢迎光临”,并称希望让“新朋友”更完整地看见“民主、自由、多元的台湾”。她的回应,足够表现出了一个杰出政治人物的素养和隐忍。如此,反倒越发这反衬了这些“爱国者”的愚蠢和可笑。
理性发表不同意见,本该是文明社会最正常不过的常识。蔡英文女士作为台湾地区的反对党,表达出自己对此次会晤的不同看法,是政治文明下,一种理性的诉求和表达,完全符合文明社会的运作逻辑。若我们大陆的民众对蔡女士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大可以借此机会理性表达,提出异议,甚至向蔡女士提供更合理、更可行的意见。相信,蔡女士也会给予积极和良性的互动。说不定,还能成就一种美谈。
可是,这些自以为是的“爱国”行为,却引起了台湾网民的极度不满,他们回敬道“你们骂再大声,也不会增加朱立伦票数”。有台湾网民语带讽刺地说:“谢谢大陆来帮忙小英,你们骂得越凶,我们就会更爱她呦!希望你们储备足够力气,一路骂到明年我们的选举!这样你们也算是沾到民主选举的边边。”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爱国作为一种情感,不能没有理性的支撑。否则,它就会变成一种愚蠢的情绪宣泄,就会失去本来应有的正义。“爱”不是盲目被动的,爱需要一定的理由。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我以为,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认同,一个国家之所以值得认同,乃是因为它维护公民社会所共同认可的基本价值(自由、平等),使他们的集体存在有尊严(人权),有道德目的(正义)义),并符合他们认可的公正程序(法治、公正的政治代表机制)。
假使一个国家罔顾这样的诉求,那么便不再值得去爱。
──转自《大纪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