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04月27日讯】(新唐人记者公孙觉综合报导)近日,有关中共处长级官员对政令的影响问题,成为舆论界讨论对象。据称,有的小处长比国务院领导权力都大,使得中共两任总理都受不了。中国经济下行性压力越来越突出,李克强政令能否畅通现在受到双重阻碍,中共政局逾趋严峻。
4月25日,海外中文媒体发表署名王雅的评论文章,谈及李克强15日、21日两次中共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怒斥“处长治国”,认为李克强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的背景下,对于本届政府倡导的“简政放权”遇到“中梗阻”症结,仍然是“政令不出中南海”表现,终于坐不住了。
李克强批评说,很多政策部长会议已经拍板,却在处长那里转圈圈、等签字。作者认为这种“处长掌权”、“处长治国”怪象,其实早在朱镕基时代也曾被抨击。
文章说,朱镕基曾说,“有些部门,处长在那里做主,地方的省长、市长来看他,他对人家连眼皮都不抬一下。”
朱镕基举例,中共国家计委就存在这种现象,地方有很强烈的反映。一个小姑娘坐在那里,地方的工作人员跑到她跟前去汇报,不但不让人家坐,而且连眼皮都不抬。朱镕基为此发怒,说“变成‘处长专政’那还得了?”
文章还谈到,在中共发改委某部门某司的一个处长面前,全国各地跑项目的专家甚至是副省长连一句话都不敢辩;有一次开会,一位中共国务院领导开玩笑说,我们这里处长最有权力了。
不过,作者认为中共官场这种“阎王好过,小鬼难缠”的处长治国现象有其深厚的政治现实背景。因为在中共权力金字塔的管理层级上,县处级官员是最基层的政权单位,是中共这个政权管理国家的基础。
在中共干部序列中,他们承上启下,离群众最近,既明白“上头”,又了解“下头”;既要抓大政方针,又要管“芝麻绿豆”;从工作性质上,这是一个置身各种矛盾冲突前沿的群体,是自我描述为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群体。
但2013年,四川大学教授罗中枢对“县处级干部”这个课题接受媒体采访,指出大批的中共基层官员在县级的停留时间过长,且不具有稳定性,导致“捞一把就走”、“现在不贪,过期作废”的心态,同样也因为无法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出现了所谓的“政令不出中南海”现象。
文章从另一方面指出,中共的现有体制造成基层官员考核多、检查多、会议多,招商引资累、陪客喝酒累、处理关系累;他们处于两个三角形的“上压下顶”之中,困扰多、困惑大。
作者指出,对于中南海来说,如何能够打破“处级干部”对于政策下达的中梗塞情况,在制度上从处长手中“收权”,是政治制度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过分的将简政放权不到位的责任施加在“处长”身上,显然是一种有失偏颇之举,因为中共的体制还存在”“部长务虚”等弊病。
陆媒《南方都市报》4月22日报导,李克强为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将中共国务院审议过的26部法律修正案,提请张德江为首的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但遭到抵制。中共全国人大委员以“审议时间仓促”、“一次性审议通过不严肃”、“关系到对代表审议资格的尊重”等理由予以拒绝。
有分析认为,李克强面临的“政令不出中南海”困境,还不是单纯的“中梗阻”问题,中共高层权斗中敌对派势力的掣肘“拆台”是更要命阻力。
署名滕朝阳的文章对此评论说,在一定的行政环境中,把处长张三换成李四,并不会使“处长现象”得到真正解决。处长成为人们诟病的一个“现象”,其实再一次提示了改革的着力点,那就是一方面要加快简政放权,另一方面要对一切权力实施有效监督和制约。
海外评论人士普遍认为,抛弃中共病态体制才是解决中国政治问题的根本,因为中共的独裁本性是不会接受真正意义上的监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