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条“汪洋11日在俄罗斯说西方支持反对派试图在香港制造颜色革命”的新闻掀起了波澜。到目前为止,此条新闻被纷纷转载。笔者碰巧也发现香港占中运动的学生领袖黄之锋在Twitter上发文“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西方支持香港反对派试图在香港制造颜色革命”。
显然“西方支持”和“颜色革命”这样敏感的词触动了人们的神经,似乎和《人民日报》对香港占中运动的定性从“非法”上升到“动乱”有了直接的关联。有网友LI BIGSOUND提问:“汪洋这样的身份如此发言,是否代表习近平的态度?”
笔者追寻了这条新闻的源头“俄新网”,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反对西方借助制裁施压》:俄新网RUSNEWS.CN索契10月11日电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周六在索契表示,中国反对西方国家借助于制裁施压。俄罗斯和中国政府首脑定期会晤筹备委员会第18次会议在索契举行。会议开始时汪洋向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表示,中国反对西方借助于制裁施压。他补充说,西方国家目前支持香港反对派,反对派的目的是在中国发动所谓的颜色革命。他强调,因此在目前复杂的条件下,我认为,双方应该集中精力致力于发展我们的战略互利合作。以此作为对西方国家的回应。罗戈津指出今年上半年双边贸易增长速度。他说:"2014年上半年我们贸易的增长速度为4.6%,当然距离我们希望的还很远。罗戈津说,每年应该至少增长7.7%,以便确保2015年达到俄中两国首脑确定的经济发展指标:首先谈到的是1000亿美元。】
笔者先要替大家提两个问题:
1、 为什么要追寻新闻的源头?
2、 为什么要查看全文?
正常的新闻报道都应该是客观中性的,尽量避免用倾向性立场误导公众。从此报道上看,俄新网没有表现出什么明显的倾向性,就是就事论事地报道。而且这条报道本身是讲俄罗斯自己的事情,并不是针对中国问题发表看法。而且主要是讲在西方的制裁下,中国表现出支持俄的姿态,并强调进一步在双边贸易上进行战略合作。如果非要说此报道表达了什么倾向,那么从标题《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反对西方借助制裁施压》就可以看出来。汪洋补充说“西方国家目前支持香港反对派,反对派的目的是在中国发动所谓的颜色革命。”这句话从整体上看,应该是汪洋想表达俄中有共同利益的基础,因为双方都面临来自于西方的压力,故此应该相互支持合作。
对于“颜色革命”这个词在整个文章中的地位,可以说仅仅是借用一个说法。为什么这么说呢?注意原文用语是“所谓的颜色革命”。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发动颜色革命”和“发动所谓的颜色革命”这两种说法的区别所在。前者是一种非常肯定的、带有定性性质的语气。后者采用“所谓的”作为“颜色革命”的定语,明显就是一种借代称谓用法,即借用一个通常被人们广泛认知的词语来表达香港的占中运动。
除了借代用法外,“所谓的”还常常用于一种表达弱化、不确定态度的句式当中。比如“所谓的一国两制”、“所谓的为人民服务”等等,大家下意识地想在下一句表达什么?。。。
好了,我们回头看看被国内媒体转发后的新闻是什么样子:
【中国副总理汪洋11日在俄罗斯说,西方支持反对派试图在香港制造颜色革命,在这一形势下,中国与俄罗斯应该更加团结,巩固战略合作,这是对西方最有力的回答。他还说,中国坚决反对西方制裁施压俄罗斯。】
文章一开头就讲“颜色革命”,这个就与俄罗斯媒体报道的主题完全不同了。新闻报道讲究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往往是整个文章的结论或概括。媒体把汪洋讲颜色革命放在开头,就表面整个文章强调的就是这个焦点。对比一下,能从国内报道中看出俄罗斯是该报道核心吗?这个还不是最重要的,此文直接定性“西方支持反对派试图在香港制造颜色革命”。注意,这个句子中没有了“所谓的”这个词,看起来就成了:汪洋对香港占中定性为颜色革命,而且口气非常肯定是有人“试图”。并且这条新闻中的“反对”,被改为了“坚决反对”,这是一种对抗性的语气。因为“反对”也可以是“在某些方面有限度地反对”,而“坚决反对”是没有退让空间的。
我们回头再看俄新网的原文,是“西方国家目前支持香港反对派,反对派的目的是在中国发动所谓的颜色革命”。这个句子讲的发动所谓颜色革命的主体是反对派,而西方仅是对反对派的做法表示支持。但是,国内媒体转载后,变成了“西方支持反对派试图在香港制造颜色革命”。这个意思就变味了,看起来是“西方在背后策划主导搞颜色革命”,这里“反对派”仅仅是被操纵的台前表演者,而背后真正的主谋是“西方”。对比之下看,主体、对象、方式、目的就完全发生了变化。
再看被转载后的新闻标题是什么,笔者随便列举几个:
《汪洋定调:西方撑香港搞颜色革命》
《汪洋警示:西方搞颜色革命 中俄要团结》
《汪洋:西方挺占中 掀颜色革命》
《汪洋:西方试图在港制造颜色革命》
《汪洋批外国图掀港“颜色革命”》
《汪洋建议中俄协同应对颜色革命》…….
对比一下俄罗斯报道的原文,再看看这些转载后又重新冠上的标题。意思理解起来一样么?是不是传达的信息发生了本质变化?态度也不是中性客观报道,而是由明显的立场、态度倾向性。
这就是新闻源头的重要性!!!为什么笔者一定要强调看新闻的源头?如果大家做过“传话游戏”就知道,一个人买了一只鸡下了一颗蛋,传到最后一个人耳朵里,变成了这个人下了一堆蛋。当然,此新闻没有那么夸张,但借用这个比喻,告诉大家:你看到的新闻,很有可能是被掺入了某种意识倾向性,不去做调查,是很容易被误导的。俄罗斯所报道的一条很普通的新闻,结果被人借用来做“政治宣传武器”。这个巧妙就在于:1、俄罗斯的确有这个新闻;2、汪洋的确说过“颜色革命”这个词。所以,看起来谁也不能否认这些事实。汪洋自己也是百口难辨。
中共对意识形态控制有一套可以说炉火纯青的宣传策略,这种策略对中共夺取政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毛泽东强调“笔杆子”的重要性就能看出来。如果大家注意,中共宣传上经常讲“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入心入脑”。什么叫舆论引导?不是强制你去接受,而是在宣传中通过一些方式能渗透到你的潜意识中,让你自己心甘情愿地接受消化,并认为是你自己做的判断。你不得不承认中共的宣传教育是非常厉害的。比如现在有人反对共产党、反对洗脑,但是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完全就是共产党教育出来的方式。这就是洗脑教育、洗脑宣传的厉害,它已经植入到你的思维意识、行为控制中了,成了你价值观的一部分。
另外,我们再看看哪些媒体转载了这个报道,笔者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官方媒体虽然有报道汪洋出访俄罗斯,但是却并未提及“颜色革命”,仅仅是提到中俄合作。想一下,为什么新华网、人民网不刊登?从时间上追溯,开始篡改和转载这条新闻的媒体是《苹果日报》、《香港文汇报》,后来又被很多网站转载。大致上看,这些网站都有江派的影子。大家若看过上一博文《刘云山急眼了!又准备给习近平头上扣屎盆子》就知道了。香港文汇报是四大左报之一就不用多说了,苹果日报早就被中共渗透了,这个大家恐怕也不奇怪吧。
我想大家可以明白了一点,这又是“出口转内销”的报道手法。“出口转内销”有很多好处:1、代表外部的观点,就不能说是中共的态度,容易被人接受;2、避开政治责任,因为党内不是随便能乱说话的;3、对手不便于反击。所以,为什么江泽民、曾庆红、李长春、刘云山等人拚命地在海外收购、渗透媒体,因为这是非常有用的政治武器,不但可以抵御“敌对势力”,也是在党内打击异己的工具。
新华网、人民网不刊登,是因为汪洋没有给香港占中定性的这层意思,更不代表习近平的态度。所以,官媒是不敢乱登的,否则就要承担政治责任。这个和《刘云山急眼了!又准备给习近平头上扣屎盆子》一文中讲的一样,就是刘云山等人搞小动作,想嫁祸给汪洋。
为什么要嫁祸给汪洋?原因有下:
1、 汪洋是改革派,是江派的眼中钉。这个不必多讲。
2、 汪洋访问俄罗斯,为什么不是张高丽?按说张高丽是第一副总理,汪洋是管农业和旅游的,怎么变成汪洋去俄罗斯了?而且外访是代表一个国家的,至少是代表这个国家中某一派别的利益和力量的,那么汪洋自然代表的是改革派习近平。这就是故意把张高丽给架空了,你说江派能不生气么?
3、 汪洋先前被传说去缓解香港矛盾,但后来没有出现,而是张德江下去了。为什么?习近平想让汪洋去,这个开始应该是可靠的,因为汪洋以前主政广东,而且形象开明,容易缓解矛盾。但后来为什么是张德江去了呢?因为香港问题激化了,如果派汪洋去解决不了,这责任就揽到习近平自己头上了。所以,还得让张德江下去,因为已经乱到这份上了,得你自己去收拾,习近平当然不会给他擦屁股的。你张德江去了,再乱下去,就是你张德江的责任,不是我习近平的责任。
4、 但是,既然习近平开始有意让汪洋去,就证明习近平有意让汪洋将来接管香港事务。如果这样,江派人马能答应么?当然不能,香港是江派的重要阵地,怎么可能轻易拱手让人?你汪洋不是开明么,你不是想缓和矛盾么,我“搞臭”你,让香港人不接受你,敌视你,我看你还怎么搞?!!!
好了,再看10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文章《香港还有多少家底可供糟蹋?》,直接将香港占中定性为“动乱”。这个一下就炸了锅,让人一下就想起来“六四”了,对不对?正好汪洋这个“颜色革命”也是11日出来的。大家想一想,如果汪洋去香港,你会不会认为汪洋对香港占中的定性也是“动乱”呢?会不会认为他是传达习近平的态度呢?多半是这样想的。
这就是宣传上的“捆绑”玩法,而且绕了这么多圈圈,让你根本就看不出来。但是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标题上的刻意强化、文字内容上的排版、语言风格上的修饰。。。让你完全可以在无意识中形成这样一种判断——汪洋代表习近平,将香港占中定性为“动乱”!
习近平真实的态度是什么,参照前面的博文《香港问题解决,习近平需要一点缓冲时间》、《董建华替习近平传达什么信息?》、《缺乏智慧的盲目对抗,实际在帮江派倒习近平》、《习近平出手!江派难保“贪腐”梁振英》就可以看出来了。虽然写的不好,但建议大家连贯起来看,就能看出整个事情前后的关联逻辑。
文章来源:庄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