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草:话说“汉字”

汉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这不仅源于汉语的发音,更重要的是汉字独特的的书写方式。汉字以象形表意为基础,与此相类的还有:古埃及的圣书、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字。可惜的是,它们均已消失在历史的深处,成为研究的物件而非交流的工具。唯有汉字,依然存活,且成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

世上的文字系统分为两类:一是“表音文字”,即最小的文字单位(字母)是与语言的“声音”相联系的;一是“意音文字”,其最小的文字单位(偏旁)是代表语素或者音节的图形符号,也就是说,有的偏旁与“义”相联系,有的与“音”相联系。这与仅仅表示声音的“表音文字”相当不同,但也并非只有意义不顾及声音,故而,称汉字为“表意文字”是不准确的,“意音文字”才是标准的说法。

东汉时的许慎,是最早研究汉字且成就卓著的语言学家。他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类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俗称“六书”。《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共收录汉以前文字9353个。据说《论语》和《孟子》只使用了4000多个不同的字,可见,《说文解字》的收录已相当全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不断增加,编于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有说49000多个,是收字最多的字典。因此,哪怕是语言学家,碰上从没见过的汉字实属正常,没必要当成天方夜谭来笑谈。

汉字的字形也经历了诸多变化,其前后线条是: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大约在汉朝,就已经出现了带有艺术特征的草书,行书则是为了书写的方便自然而 然形成的,很难考究具体“发明”时间。所谓“大篆”,就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那些铭文;“小篆”,是经过李斯修订的七国统一后所使用的文字;“隶书”,流行于 汉朝,在我看来是最具艺术气质的,现代人还常常将它用于各种设计或装饰。汉字本身就是一种形体艺术、形象艺术,“龙”字可能是被艺术化最多的汉字。

汉字的简化由来已久,从大篆到小篆就是一个简化的过程。1900年之后,亦有学者对汉字进行简化。建政后,大陆在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推行简化字,而台湾、香港、澳门则保留了1949年以前的样子,形成现在两岸四地不同的文字系统。汉字简化后,确实便于书写和认记,那些学中文的老外应该也很高兴吧?但简化后的汉字,几乎看不出原字造字的方法和本义。

一位台湾朋友不无讽刺地说:

汉字简化后,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飞单翼,涌无力,有云无雨,开关无门,乡里无郎,圣不能听也不能说,买成钩刀下有人头,轮成人下有匕首,进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走,可魔仍是魔。

若用下面的简化字对照一下,你就明白他说的是什么——

汉字简化后,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飞单翼,涌无力,有云无雨,开关无门,乡里无郎,圣不能听也不能说,买成钩刀下有人头,轮成人下有匕首,进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走,可魔仍是魔。

中国汉字,魅力无穷;中国人的智慧,叹为观止。身为中国人,坐拥中国文化,值得骄傲。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