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如:真实的《红楼梦》──甄士隐与贾雨村

甄士隐和贾雨村——人生真假两面的代言人

红楼梦》既然要告诉人们人生如梦,生死富贵皆天定,转瞬即逝,不过是个幻化的假象,那么真相又是什么,如何让人从虚幻的假象中跳出来,显然更是本书最后要给大家解答的问题,也是写此书“看似满纸荒唐言”的根本目的所在。

小说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像论文那样由作者自己直接在故事中站出来,表明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写小说的目的虽然跟直接陈述观点看法的论文,在实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即表达观点和看法的作用和目的一样,但是在具体表现观点和看法的手法和形式,则各有各的长处和特点。《红楼梦》既然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形象论述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必然会以人物故事本身来展现,而不是由自己直接道出来,这就是“《红楼梦》缘起”交代结束后,故事一开头就出现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的原因所在。

甄士隐和贾雨村其实就是代替作者揭示本书主题、提出论点,道明人生真相与假象的两个关键人物。甄士隐要在书中故事的开头,代替作者提出人生本幻像的论点,之后由贾宝玉幻形入世的一生经历的故事形象,论述和证实自己对人生的这一论点后,还要在故事的结尾由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最后交往,进一步揭示和总结这一观点,达到明示读者的作用,以防人们陷入复杂庞大的故事情节中,忘记了书中故事原本要论述和揭示的主题。

说白了,整部故事,第一回相当于提出论点,中间不管写了多么复杂曲折的人物故事,也就是相当于以故事的形式形象证明自己的观点——对人生的看法是正确的,是对第一回由甄士隐提出的论点的论证过程,等同论文中的以实例,对自己论点进行论述证实的部分,最后一回就是总结论点,回应开头的论点是正确的。所以看小说,有利有弊,有利是指,看法可以变得很形象生动,可以让人接受得很快乐自然,弊端则是,由于不能像论文那样观点明显,论述严密直接,很多时候人们反而会忽略主旨,陷入文中的故事情节本身。所以很多人才会把《红楼梦》看成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那么书中是如何借甄士隐提出人生本幻像这一论点,并为故事结束时揭开宝玉人生的真相,设下合理的因缘的呢?

甄士隐就是宝玉人生的缩影和真相

其实“甄士隐”就是“真事隐”,这个人物是曹雪芹隐藏人生真相,代替作者直接表达人生观的关键人物。故事一开头就写到,甄士隐住在姑苏城一二等富贵地近旁,同时也是当地首推的乡宦望族的身世,虽然比不起皇亲贵族的宝玉来的荣华富贵,却也是令人羡慕,富足有余,过着吟诗作赋、神仙般逍遥自在的生活。作者就让这样的人物,梦中听闻一僧一道讲述宝玉和黛玉的因缘:一个无才补天要下凡间,一个要随他下世,以还泪的形式,把宝玉在天上的灌溉之恩还尽,于是为了了却这段因缘,一群情鬼跟着下世投胎,共同完成这出天定的幻像人间大戏。原文灵河岸边的那棵绛珠草(黛玉)这样说道:“自己受了他(宝玉)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士隐梦中听到宝玉的人生真相原来如此,十分好奇,他原本是看淡名利,很有修道根基的人物,于是向神僧要求看那块即将要被他们带入红尘、要往富贵之乡投胎的通灵宝玉到底是何面目。这样一来,就交代了士隐的望族身世与能见到神仙得道的慧根,以及与宝玉这块顽石幻像的一面之缘。设下了整本故事结束后,早已得道的他讲明宝玉人生真相,点醒世人快快看透红尘迷雾的缘由。

他既然代表人生的真相,还要提出作者的论点,于是在听闻宝玉和黛玉还泪的奇特因缘后,接着就让他接连变故受挫,失去女儿、家财,瞬间几乎变成乞丐,遭人冷落,一身病痛,真是概括性的提前演了一场富贵转贫穷、兴衰际遇变幻无常的戏曲。于是他很快遇到已经来到人世、梦中见过的那位讲述过宝玉因缘的道人,很快听懂对他唱的《好了歌》,马上悟道,抛开世间所有的名利情,看透了转瞬即逝的虚幻人生,跟着道人成仙而去,脱离轮回的苦海。

这个过程,就是借士隐的慧根、望族身世与无常的人生变故,最终悟道的经历告诉读者,修炼返回天上才是人生的真相和目的。人世的一切,无论曾多么富贵,生命苦短,无常而短暂,生生世世轮回中,无知中执著的追逐着功名利绿和那最不可靠的情感,患得患失中痛苦不堪,扮演着各自天定的角色,无法解脱,实在可怜可叹。作者在这里已经将这个真相,人生观点和修道解脱红尘苦海的真机都隐藏其中了。《好了歌》就是告诉人们,放下名利情就能得道。而士隐对此歌的“人生如戏一场梦、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作故乡”的解释就是他代替作者表明了此书要论述的观点。

士隐的一生是悟道的一生,他彻悟生生世世轮回中的人间假象不必执著,返回天上真正的家乡才是人生的目的。因此他的故事和对《好了歌》的解释就是作者藏于故事中的论点,就是人生的真相。这就预示,宝玉的一生也会是放下名利情的一生,像士隐一样,从富贵走向家道败落,最后悟道登仙,看透虚幻的一生,以此深入详尽地证实士隐代替作者提出的人生论点。宝玉跟士隐不仅富贵生活和变故相似,连不看重名利,只重儿女之情也相似。士隐差点为失踪的女儿病死,而宝玉差点因黛玉而疯癫,都是情上最重,一旦看透其中因缘,必然很快走出情的执著,悟道返回天上。

因此我常常想像,丢失的那四十回,会不会渐渐将第一回,透过士隐隐藏的真相和论点一步一步揭示出来,十分清晰的讲的明明白白,把《好了歌》的真意——解脱人生苦海的修道真机都给最后道明了,而不是现在隐藏其中、含而不露的形式。这是否就是此书后边部分遗失的天意。也许就是为了今天,让真正明明白白,在世俗中得法修炼的人最后揭示给世人,让追逐名利情色丢失本性忘却真正的故乡,迷失在红尘中造业甚多,在危难中不知清醒回头的世人得救吧。

曹雪芹当时就已经明白,只有在世俗中得法悟道才能真正的修炼,出家人已经修不了,但是这个真机是不能说的,因为时机未到。很多人都把宝玉悟道后以光头和尚的形象跟父亲最后道别,然后跟着一僧一道消失的结局看成出家,那其实不是出家,因为世上任何一家寺庙都找不到他的踪影,实际是回到天上原先的地方。因为当时的人,包括现在的人,对修行只有出家当和尚、尼姑和道士的概念,就只好借这种形象让人理解。其实如果留心,会发现书中这样的结局不止宝玉,柳湘莲被道士带走也是不见踪迹。而且书中开头结尾都让贾雨村这个游历天下,见多识广的他屡屡碰上很有深意但非常简陋,好像没见过,不应该存在的小寺庙,这些都在点化世人,真正的真法真道不在世人熟知的寺院中,这些未曾见过的简陋寺庙,其实是变幻出来对贾雨村和读者的警醒和点悟,世间并不存在这样的寺庙。

贾雨村代表人生的假象和虚妄的执著

真和假,始终形影不离的出现在书中,甄士隐代表隐藏的真相,当然会与假象打交道,所以简述士隐的人生时,也交代了贾雨村与士隐的短暂而必然的交往。贾雨村在第二回,就会道出这部宝玉和黛玉的因缘为首的虚幻人间大戏。也就是说,贾雨村,代表人生假象,由他领着大家进入,发生在人世的这部假的故事。最后他在贪得无厌的名利追逐中失去一切,又跟第一回得道的士隐相遇,最后俩人在问答中解答宝玉的真相。这就是贾雨村这个人物的存在目的——追逐名利一场空,醒悟自己看到的一切皆为假象。让后人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并起到与士隐一起点题进行总结全书的作用。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