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八九学运期间 邓赵到底为何分道扬镳?(上)

在八九学运期间,当时的中共总书记赵紫阳和中共实际上的第一把手邓小平,在度过了十年改革的蜜月期之后,彻底分道扬镳。邓小平血腥镇压了学运,赵紫阳反对镇压而被撤职、被审查、被软禁,直到去世。

造成邓赵二人分道扬镳的原因,既有公开的,也有不公开的。从笔者读的一些著作和文章来看,公开的原因固然重要,不公开的原因可能更重要。

邓赵的公开冲突一个是关于“4.26”社论,一个是关于赵紫阳和戈尔巴乔夫的谈话,另一个是关于戒严和调军队镇压的问题。此外,还有几个不公开的原因,一个是评价胡耀邦的问题,再一个是邓小平的疑心。

“4.26”社论称学潮是“一场有计划、有预谋的动乱,其目的是反党反社会主义”。赵紫阳认为对学生运动的这种定性是错误的,认为学生运动是爱国运动。但邓小平坚持,这种定性是正确的。赵要修改、要软化“4.26”社论,邓小平坚持不变。赵和邓的不同意见,后来成了赵“分裂党”的证据。根据《改革历程》,从1989年6 月到1992年10月,中共对赵进行了长达3年4个月的审查。在这期间,审查小组组长王任重约赵谈过5次话,写了3封信,涉及的审查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追查赵是否在动乱期间直接或间接地插手,以及是否向外泄漏消息,二是审查赵为什么采取和邓不同的立场、方针?其动机是什么?及清算赵在台上几年来姑息、重用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和事。中共后来给赵紫阳定的罪名“支持动乱,分裂党”,列有30条罪状。其中,有13条是关于“4.26”社论的。

邓赵的第二个重大冲突是赵同戈尔巴乔夫的谈话。5月16日,赵紫阳会见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赵告诉戈氏,中共党自从十三大以来,在处理重大问题上总是向邓小平汇报,由邓掌舵。次日,学生中便打出了“反对垂帘听政”、“打倒邓小平”的标语。邓小平及其家人对赵的讲话非常恼怒,认为赵有意在学生和政府僵持不下的时刻,把邓抛出来,推卸自己的责任。邓小平的女儿邓榕为此大骂了赵紫阳达一个小时。

很多人不明白,赵紫阳为何在那样的时刻,把邓小平的幕后作用捅出来。有人批评说,赵错估形势,借此机会向国际媒体“摊牌”,欲取邓而代之。吴伟去年出版的著作《中国80年代政治改革的台前幕后》对此有详尽描述。书中说,赵的说法是例行公事,是回应苏联大使馆的疑问。但所有参与准备戈氏讲话的人,包括鲍彤和吴伟及讲话的赵紫阳,都对事态的发展感到震惊。李鹏在他的《六四日记》中说,虽然赵讲的是实情,但其用意耐人寻味,赵想把当前动乱的责任推给邓小平。

赵的原意,应是为了维护邓小平。因为当时除了苏联方面的疑问,北京工人对邓专权揽权的指责也很多,说他不是常委还要继续控制常委,等等。赵紫阳于5月28日为此专门给邓写了一封信,解释了自己这么说,完全为了维护邓。但该信“泥牛入海无消息”。“欠了邓小平”竟成了赵紫阳的精神负担,伴随他终身。

邓赵的第三个重大冲突是,关于戒严镇压的问题。赵不接受邓对学潮的方针,不愿意做镇压学生的总书记。但邓小平认为,中共已经没有退路了,只有戒严继而镇压。在赵被软禁期间,邓小平两次派人找赵紫阳,希望赵对六四表个态,拥护中央决定。赵说:“小平希望我接受中央对‘六四’的决定,我希望中央为‘六四’平反,这是双方坚持的底线。”赵紫阳因为坚持这条底线,被中共软禁致死。而赵的坚持,成就了他在中共党史和中国历史的一座丰碑。

赵紫阳一直认为,邓小平是非常信任他的,如果不是“4.26”社论,不是六四,他与邓小平不会分道扬镳。赵在《改革历程》谈到,89年1月底,邓向赵表示,他一直在考虑是不是辞去军委主席的职位,由赵来搞;4月22日,赵访朝前夕,邓还对赵表示,下任总书记还让赵继续作(第74页)。

但在笔者看来,邓赵的冲突并非始于4.26社论。

文章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