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中国总理的一厢情愿

在昨天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的开幕仪式上,中国总理李克强发表了题为“共同开创亚洲发展新未来”的主旨演讲。中国总理在演讲中三次提到了“亚洲共同体”的概念:分别为“亚洲利益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亚洲责任共同体”。

中国总理的讲话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欧洲共同体”。当今的欧盟就是由当初的“欧洲经济共同体”、随后的“欧洲各共同体”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的。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为推动欧洲经济的繁荣和经济政治一体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下,地区经济的联合和一体化非常盛行。从理论上讲,临近的经济体结成经济共同体,有利于他们共享自然和人力的资源、有助于减低交易成本和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更有效的抵御由于外部冲击和维持经济稳定。

但是中国总理在此次博鳌论坛上推销的“亚洲共同体”,可能是迄今为止国际上最不靠谱的国际经济合作构想。人们不难理解中国领导人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忧虑,但是就建立“亚洲共同体”而言,这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提出的非常不切实际的方案。

时间上的错误不言而喻。在世界大国中,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摩擦在目前是最多的。除了占了中国领土便宜的北极熊俄国,和在经济上得到中国好处的金氏小朝廷控制的朝鲜和巴基斯坦之外,中国与东部、南部和西南部的许多邻国都有着领土纷争。

其中,中国与日本、菲律宾和越南在东海和南海的争端,都近乎擦枪走火的程度,与印度的领土争端也一直不断。在政治和军事上,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互不信任十分严重,他们在经济上的合作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很难想像,在目前紧张的地区关系下,他们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合作能够达到“共同体”这样的深度。

“共同体”也并非是一个在该地区可行的解决经济合作进程的方案。共同体是一种有很强约束力的合作机制,要求参与者的政治体制具有很大的同质性,否则无法有一个大家都认同的解决争端的权威机构。例如,它需要有关各方愿意让渡部分主权,有一个独立于各国政府之外的独立的司法机构来对可能的商业纠纷进行裁决。

“共同体”的建设虽然可以从“经济共同体”的建设开始,但是它需要从一开始就有政治信任,需要由大家认可的政治领导力来领导这一进程。在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发展过程中,德国和法国两个经济、政治大国之间的政治信任和合作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领导作用。这与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大的亚洲经济体之间的缺乏政治信任和合作意愿形成鲜明的对比。

人们不可想像,中国会接受一个由日本领导的亚洲共同体,反之亦然。从目前的经济实力看,这样一个共同体,首先需要中国和日本的合作,但是考虑到这两个国家之间在历史上的长期互不信任,尤其是考虑到这两个国家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他们在亚洲共同负起领导责任则是一个遥远的传说。当印度成长为经济大国之后,它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也将同样如此。

近二十年来,无论是在国内政策还是在国际政策上,中国领导人非常热衷于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名词。这些概念听起来很现代,但是背后却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这种自说自话的做法,意在吸引眼球而不是吸引大脑。虽然这种做法在国内会得到官方控制的宣传机构的廉价吹捧,但是拿到国际上,却有失大国风范。

文章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