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中國總理的一廂情願

在昨天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的開幕儀式上,中國總理李克強發表了題為「共同開創亞洲發展新未來」的主旨演講。中國總理在演講中三次提到了「亞洲共同體」的概念:分別為「亞洲利益共同體」、「亞洲命運共同體」和「亞洲責任共同體」。

中國總理的講話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人們首先想到的會是「歐洲共同體」。當今的歐盟就是由當初的「歐洲經濟共同體」、隨後的「歐洲各共同體」逐步演變、發展而來的。歐洲共同體的建立和發展為推動歐洲經濟的繁榮和經濟政治一體化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經濟全球化的總體趨勢下,地區經濟的聯合和一體化非常盛行。從理論上講,臨近的經濟體結成經濟共同體,有利於他們共享自然和人力的資源、有助於減低交易成本和更好地發揮規模經濟效應,有利於更有效的抵禦由於外部衝擊和維持經濟穩定。

但是中國總理在此次博鰲論壇上推銷的「亞洲共同體」,可能是迄今為止國際上最不靠譜的國際經濟合作構想。人們不難理解中國領導人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國內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的憂慮,但是就建立「亞洲共同體」而言,這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提出的非常不切實際的方案。

時間上的錯誤不言而喻。在世界大國中,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摩擦在目前是最多的。除了佔了中國領土便宜的北極熊俄國,和在經濟上得到中國好處的金氏小朝廷控制的朝鮮和巴基斯坦之外,中國與東部、南部和西南部的許多鄰國都有著領土紛爭。

其中,中國與日本、菲律賓和越南在東海和南海的爭端,都近乎擦槍走火的程度,與印度的領土爭端也一直不斷。在政治和軍事上,中國與這些國家之間的互不信任十分嚴重,他們在經濟上的合作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很難想像,在目前緊張的地區關係下,他們之間的經濟和政治合作能夠達到「共同體」這樣的深度。

「共同體」也並非是一個在該地區可行的解決經濟合作進程的方案。共同體是一種有很強約束力的合作機制,要求參與者的政治體制具有很大的同質性,否則無法有一個大家都認同的解決爭端的權威機構。例如,它需要有關各方願意讓渡部份主權,有一個獨立於各國政府之外的獨立的司法機構來對可能的商業糾紛進行裁決。

「共同體」的建設雖然可以從「經濟共同體」的建設開始,但是它需要從一開始就有政治信任,需要由大家認可的政治領導力來領導這一進程。在歐洲共同體的建立發展過程中,德國和法國兩個經濟、政治大國之間的政治信任和合作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領導作用。這與中國和日本這兩個大的亞洲經濟體之間的缺乏政治信任和合作意願形成鮮明的對比。

人們不可想像,中國會接受一個由日本領導的亞洲共同體,反之亦然。從目前的經濟實力看,這樣一個共同體,首先需要中國和日本的合作,但是考慮到這兩個國家之間在歷史上的長期互不信任,尤其是考慮到這兩個國家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他們在亞洲共同負起領導責任則是一個遙遠的傳說。當印度成長為經濟大國之後,它和中國之間的關係也將同樣如此。

近二十年來,無論是在國內政策還是在國際政策上,中國領導人非常熱衷於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名詞。這些概念聽起來很現代,但是背後卻缺乏可操作性的具體措施。這種自說自話的做法,意在吸引眼球而不是吸引大腦。雖然這種做法在國內會得到官方控制的宣傳機構的廉價吹捧,但是拿到國際上,卻有失大國風範。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