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9月15日讯】浙江省的台州市,在每年的四月初八的浴佛节,古时就有僧尼用五色香水浴佛,采乌桐汁染制成乌饭以相馈送的习俗,但此风俗以不在实行,但是吃乌饭麻糍的风俗在百姓间依然盛行。
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温岭新河、大溪等地,保留着吃乌饭麻糍的传统风俗。这一天,台州三区及其它一些地方的男女老少也吃乌饭麻糍。人们认为,吃了乌饭麻糍,清凉解毒,不会被蚊子叮咬。
吃乌饭麻糍不被蚊子咬
在台州的百姓,每年的四月初八就有吃乌饭麻糍的风俗。乌饭麻糍是怎么做成的?做乌饭麻糍,要先到山上采一种俗称“山炒米脑”(又称“红茶”)的嫩叶,将糯米在“山炒米脑”沥成的叶汁中浸泡一天,再炊熟用捣臼捣成乌饭麻糍即可。
那为何要在四月初八吃乌饭麻糍呢?有谚语说,“吃了乌饭糕,蚊子不会咬”,温岭大溪当地人也有这样的说法,他们说,“山炒米脑”制成的乌饭麻糍,食后能驱蚊蝇。
温岭的麻糍种类有好几种,普通的麻糍也粘松花,只是没有乌饭麻糍那种特有的清香。其他还有卷糍、长屿的摘糍,也都各有特色,如长屿的摘糍,是过去长屿采石工人上工前常吃的,它是将麻糍捣成一大团放在容器中出售的,购食时卖麻糍的用手摘取一小团,因而称摘糍,沾着板油和红糖熬制的板油糖吃,又甜又香,两三元的摘糍吃下去即能耐饥一上午。摘糍一般要趁热吃才好,而乌饭麻糍一般是凉着吃为好,沾上红糖,乌饭和松花特有的香味混合在一起,风味独特,令人难忘。
“山炒米脑”
大溪人所谓的“山炒米脑”,其实即南烛,又名草木之王、染菽、青精草、牛筋草、黑饭草、乌饭草、乌饭树,它原属于杜鹃花科,现已隶属新独立出来的乌饭树科,原植物即乌饭树。南烛古名为染菽,因其枝叶具有染色的功能,果实如豆(菽即豆),故名。染菽音转即叫南烛。
南烛(青精)是一种在文化史上非常著名的植物。“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首诗的作者人称“山中宰相”的南朝梁代药物学家陶弘景在他所着的道家著作《登真隐诀》一书中就介绍了“青精饭”做法:“以南烛草木煮汁渍米为之”。
唐代时,食乌饭风俗盛行,杜甫在《赠李白》诗中就有“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荤腥,蔬食常不饱。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的句子。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南烛,吴楚山中甚多,叶似山矾,光滑而味酸涩,七月开小白花,结实如朴树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则紫色,内有细子,其味甘酸,小儿食之”。乌米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