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台州的「烏飯麻糍」

【新唐人2013年9月15日訊】浙江省的台州市,在每年的四月初八的浴佛節,古時就有僧尼用五色香水浴佛,采烏桐汁染製成烏飯以相饋送的習俗,但此風俗以不在實行,但是吃烏飯麻糍的風俗在百姓間依然盛行。

在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溫嶺新河、大溪等地,保留著吃烏飯麻糍的傳統風俗。這一天,台州三區及其它一些地方的男女老少也吃烏飯麻糍。人們認為,吃了烏飯麻糍,清涼解毒,不會被蚊子叮咬。

吃烏飯麻糍不被蚊子咬

在台州的百姓,每年的四月初八就有吃烏飯麻糍的風俗。烏飯麻糍是怎麼做成的?做烏飯麻糍,要先到山上采一種俗稱「山炒米腦」(又稱「紅茶」)的嫩葉,將糯米在「山炒米腦」瀝成的葉汁中浸泡一天,再炊熟用搗臼搗成烏飯麻糍即可。

那為何要在四月初八吃烏飯麻糍呢?有諺語說,「吃了烏飯糕,蚊子不會咬」,溫嶺大溪當地人也有這樣的說法,他們說,「山炒米腦」製成的烏飯麻糍,食后能驅蚊蠅。

溫嶺的麻糍種類有好幾種,普通的麻糍也粘松花,只是沒有烏飯麻糍那種特有的清香。其他還有卷糍、長嶼的摘糍,也都各有特色,如長嶼的摘糍,是過去長嶼採石工人上工前常吃的,它是將麻糍搗成一大團放在容器中出售的,購食時賣麻糍的用手摘取一小團,因而稱摘糍,沾著板油和紅糖熬制的板油糖吃,又甜又香,兩三元的摘糍吃下去即能耐飢一上午。摘糍一般要趁熱吃才好,而烏飯麻糍一般是涼著吃為好,沾上紅糖,烏飯和松花特有的香味混合在一起,風味獨特,令人難忘。

「山炒米腦」

大溪人所謂的「山炒米腦」,其實即南燭,又名草木之王、染菽、青精草、牛筋草、黑飯草、烏飯草、烏飯樹,它原屬於杜鵑花科,現已隸屬新獨立出來的烏飯樹科,原植物即烏飯樹。南燭古名為染菽,因其枝葉具有染色的功能,果實如豆(菽即豆),故名。染菽音轉即叫南燭。

南燭(青精)是一種在文化史上非常著名的植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這首詩的作者人稱「山中宰相」的南朝梁代藥物學家陶弘景在他所著的道家著作《登真隱訣》一書中就介紹了「青精飯」做法:「以南燭草木煮汁漬米為之」。

唐代時,食烏飯風俗盛行,杜甫在《贈李白》詩中就有「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野人對葷腥,蔬食常不飽。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的句子。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的 《本草綱目》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南燭,吳楚山中甚多,葉似山礬,光滑而味酸澀,七月開小白花,結實如朴樹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則紫色,內有細子,其味甘酸,小兒食之」。烏米飯「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釋家多於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耳。」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