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福建“三大甜美的渔女”

【新唐人2013年7月27日讯】福建省泉州市是古老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浔埔女与惠安女湄洲女成为福建有名的“三大渔女”,她们都因漂亮而又特别的服饰和头饰而被世人认识。

福建省的惠安女以吃苦耐劳出名,同时她们独有的服饰也是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她们大多以渔业为主。当男子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时,惠安女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

惠安女的传统服饰独具一格,引人注目,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惠安女的典型特征是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一首打油诗可以形象地勾画出了惠东女传统服装的特征:“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崇武一带的惠安女上衣为蓝色,裤子为黑色。而小岞和净峰一带则分别为白色和蓝色。惠东女腰上系着银腰链,表明已婚。崇武一带的银腰链较为粗重,而小岞和净峰一带则相对较细。

关于惠安女为何偏偏要露出肚皮来还有一个炫富的传说呢。有一次皇帝南巡要路过此地,地方官吏为显其所辖庶民十分富足,于是下令打制银腰带系于女人裤腰上,同时弄短上衣以便让银腰带显露出来。此后,佩带银腰带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一直流传下来!

长住娘家

惠安女的婚俗非常奇特,看上去有点令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多数惠安女都有“娃娃亲”的习俗,在出生后不久即由家人包办订婚,现在仍有少数人延续该习俗。

“长住娘家”婚俗又称“不落夫家”,现在已经没有这一习俗。妇女出嫁三天后即回娘家长住,只有过年过节及农忙时到夫家住一两天。只有等到怀孕以后才允许长住夫家。住娘家的时间至少有二三年,最长达20年以上,一般五到八年。她们每年到夫家不上十次,每次不超过三日。回夫家时多半要用块布遮着脸,到晚上熄灯后才能去掉,第二天天亮又得跑回家。

她们在怀孕生子时不能生在娘家,生在娘家会被认为不吉利,所以必须在夜间赶到夫家生产,由于妻子很少到夫家,到夫家又多于夜间,且多用布遮脸,所以常出现夫妻多年可互不认识的怪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旧习俗有了许多变化。

埔女头上的花园

福建省泉州市浔埔村的村头巷尾,随处可见大海的女儿埔女,每天的潮起潮落都有她们的牵挂和希冀。

比起惠安女和湄洲女来,虫寻埔女的传统服饰没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虫寻埔女的头饰却是福建三大渔家女中最迷人的,以“头上花园”来形容最为贴切。

从孩提起,浔埔女就把头发留长,到了十一二岁,她们就将秀发盘于脑后,系上红绳,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髻心插上一支大鲨鱼刺或塑料筷子固定,然后绕髻环戴二至三层时令小鲜花缀成的花环,再对称地插上几支大红、桃红色艳丽的簪花、绢花或鲜花,犹如现代城市中心春意盎然的鲜花坛。有的虫寻埔女意犹未尽,又在髻心两边各插上金银制成的双角发钗或梳子。这样层叠有序、花团锦簇、芬芳飘逸的发型,远远的,就已经暗香浮动,令人目眩神迷。

头饰中常用的鲜花有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这些鲜花据说是宋末元初,由阿拉伯商人蒲寿晟最先移植而来。这些花草后来逐渐流入民间,成为浔埔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品,从她们的“头上花园”可以看见泉州海洋文化的影子。

据考证;这种头饰是由我国古代“骨针安发”演化而来的,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

湄洲女的“三绺梳头”

明清以来汉族女性最有代表性的发式——“三绺梳头”,是目前可见的最接近传统的式样。

湄洲女是湄洲岛籍女子的统称,其最显着的特征表现在发型和服装上,相传为妈祖亲自设计,可以用“帆船头、大海裳,红黑裤子寄平安”这句话进行形象概括。

湄洲女的蓝色上衣代表大海,裤子上红下黑两截隐含平安与思念的意思。头发盘起梳得像船上的帆,左右各一根波浪型的发卡,代表船上摇橹的船浆,头上盘一个圆圆的发笈代表船上的方向盘,一根红头绳盘在发笈里代表船上的缆绳,一根银钗横向穿过发笈代表船上的锚。头上的每个发饰都代表船上的零件,象征着一帆风顺。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