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2月23日讯】【编者的话】《延安日记》作者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基米洛夫,苏联人,1942年至1945年,以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身份,在延安工作。作者以日记形式,根据他的观点,记述了延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全书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为背景,记述了中共的整风运动、中共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共与当时驻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组织的接触以及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等问题,均有评述。
《延安日记》
1945年4月26日-2
正因为如此,党提出保证,保证不会再对党的干部横加打击了,不会再重复过去那一套了。
否则,就很难保持对新区的控制。毛要使当他干部相信,他看重他们所作的贡献,他们无需担心。他想以此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人事方面,正如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一样,毛似乎决心采取这样的政策:使不协调的东西协调起来,不一致的地方一致起来。他既想保持整风的精神,又想使党恢复活力,使同志之间再度融洽无间,使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人们心中不由得产生一个问题:毛究竟相信不相信自己所说的话呢?
毛画饼充饥,作出些乐观计划,但并不操心去使这些计划与实际联系起来。这个报告夸夸其谈,拼凑得很巧妙,并随心所欲地避开了所有会引起争论的问题。
他关于联共党、关于苏联和苏联领导人的高谈阔论,只不过是策略而已,与他过去的行径不符。我听起来是一堆空话。
对抗日统一战线的目的、任务和历史,对与此有关的国共合作,都作了主观的、带有偏见的论述。
谁都不敢对报告的内容表示怀疑或提出批评。人们把这篇报告当作一个详尽的指示、一道命令。不难想像,要讨论这个报告,也不外乎是对报告解说一通而已。
党的高级官员和普通党员之间的关系也独具一格。党内同志间的那种正常关系完全不存在。民主徒有其表,实际上有只是军队中下级对下级的态度。代表们奴才气十足,丧失了为人的尊严。这都是整风干的好事。
要正确理解毛泽东的讲话,必须充分了解他的政策,以及他的拐弯抹角、模棱两可的术语。
所谓“动员民众”就是准备夺取国民党的更多的地盘,和准备发动内战,换句话说,这是一种与抗日毫不相干的动员。
所谓“1941-1945年军队发展”,就是游击战,一种小规模战斗的战术,即缩减对日作战的规模,为将来同国民党发生冲突而积蓄力量。
所谓“我们正确地提出了必要的改革方针”,就是说,毛泽东及其支持者继续玩弄花招,为解决国共分歧提出一些对方难以接受的要求。这是借口对事情要进行阶级分析来使中国政治上的分裂合法化。据毛泽东本人说,这种破坏抗日战线的策略,可追溯到1938年。
报告充满这种模棱两可的、也可以说是不诚恳的话。(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