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立春:华夏先民隆重而喜庆的迎春日

【新唐人2013年2月4日讯】 立春亦称“打春”,又叫“报春”。这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华夏先民隆重而喜庆的迎春日。自周代起,天子就要在立春前一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在立春当天,官民共行“鞭春之礼”。自秦代以来,华夏先民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因而,民间立春日的迎春活动就特别的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迎春之礼

旧俗立春前一日,官府会安排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笑脸相迎。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春神句芒与春牛的塑像。长官率众来到芒神塑像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热闹闹地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鞭春之礼(俗称“打春”)

《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历朝历代在立春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立春当天,各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塑像三匝,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礼毕回署。

报春

立春又叫做“报春”。现在农村中仍有这个古老的习俗,即由一个人手敲着小锣鼓,唱着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在这红纸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这送春牛图,其意在催促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农时,莫误大好春光。这种送春牛图之俗,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

挂春幡 贴宜春字画

立春日时,各家各院都要高挂“春幡”,并在门壁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宜春字画,如“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 以及“福” 字等内容,使院里显得春意浓浓,也象征着吉祥。各家门框上都要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如“一门欢笑春风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丰年,八方献瑞”、“春风得意,六合同春”等联语。大人孩子要换上洁净的新装,妇女们脸上抹上胭粉,头上插上写着春字福字的红绒花,或用彩色绫罗,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鸟等簪在发髻上,也有的用红纸剪刻个雄鸡形状贴在屋门上,因鸡与“吉”谐音,有吉祥如意之意。

“剪绮裁红妙春色,宫梅殿柳识天情。瑶筐彩燕先呈瑞,金缕晨鸡未学鸣。”这首古诗正写出春色满院,欢乐迎春的情景。

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民间流传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母亲们都会用布制作一个约3釐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

佩燕子

佩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是长安、关中一带民间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每年立春这天,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父母早就给他(她)们准备好了,他们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兴高采烈,雀跃有余。不少富有人家,甚至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或在庭房檩条下、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页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等待燕子自己飞来筑巢。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每年立春日,妇女用各色布绺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