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田:中国和美国的城市化之对比

【新唐人2012年12月24日讯】中国一位高官据说在游历美国后,感到非常失望,临走前大发感慨,说美国算什么现代化国家?整个就是一个大农场、大花园而已,根本没有中国那些外表亮丽的高楼大厦来的气派。这官员其实说的不算太错,从他的角度看问题,真可能是这样。

问一般美国佬,他们不会把都市的繁华喧嚣,作为美国最值得自豪的地方。看美国各州、各城市介绍自己的旅游片,刻意着墨的,不是高楼大厦。美国的城里人只要有能力,都会在远郊购买度假、退休的房产。中国官员和许多民众不知道,美国人对城市没有崇拜和期待的心理,人们如果愿意,拔脚就可以成为城里人。所有正常的社会,都没有“户籍”的概念。

中国经济陷入停滞,许多人在思考新的增长引擎,城镇化被认为是一个动力,可以扩大内需。《人民日报》说今年中国经济萌发质变,据他们“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增加1万多元。可是,如果农民工的月收入才1000来元,每年消费1万意味着他必须把所有的收入都花掉,一个子儿不剩,才能合乎党的要求。中国的城镇化,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它能扩大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吗?

什么是所谓的城市化

城市化(Urbanization)也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在城市聚集、乡村转变为城市(镇)的过程。对当今社会来说,这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发展,农村人口流向城镇,城镇数量增加,就是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扩大。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20世纪中叶,200年间,西方国家基本实现了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都在70%到90%之间。当然,发达国家的人住在乡村,并不意味着他是农民。比方美国人口25%住在乡村,但只有3%的人口是真正的农民。

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出现了市郊化(suburbanization)及远郊化(exurbanization),即大批居民从市中心地迁往郊区、远郊。发达的交通工具使移居郊区成为可能。据联合国估计,目前世界人口的一半住在城市之内。联合国的城市化趋势报告表明,世界城市人口持续上升,农村人口持续下降。1950年,世界人口的70%在农村,30%在城市;到2050年,预计70%在城市,30%在农村。

中国的城市化

中共建政前30年,中国的城市化非常缓慢。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8%上升到41%,发展中国家由16%上升到30%,中国仅由11%上升到19%。原因在于,中共刻意阻挡城市化的自然进程,他们把农民拴在土地之上,以维持其高压统治,并制造了城乡的巨大差别。中共甚至逆天而行搞“反城市化”——如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乡差别导致中国的“二元社会”,城乡隔离、相互封闭,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1978年以后,城乡壁垒松动,因为国人的创业精神在被压抑了几十年之后,终于迸发了出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小城镇迅速扩张,农村人口也就地“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的发轫,实际上是中国农民解放自己,通过乡镇企业的路,自己冲过来的。中国农民用行动说,你不让进城?我就自己创造新的城镇!

因为中国农民的创举和反击中共的草根性行动,中国的城市规划,不得不采取“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市(地级市)管县制度,地级市数量迅速增加。80年代中“撤社建乡”,建制镇数量大增,县级市也迅速增加。

虽然官方报告说2011年的城镇化率是51.27%。但中国的城市化跟世界各国相比,其实是“伪城市化”。城市化的质量不高,上亿农民虽然进了城,但却没有成为城市市民,处于“半城市化”的状态,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

再者,中国城市化布局混乱、扩张盲目,不顾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中国600多座城市有400多缺水,其中100座严重缺水。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房租昂贵、失业上升,已经开始浮现。

美国的城市化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跟其它发达国家一样,很早就完成了。2010年人口普查表明,美国人继续喜欢低密度的生活方式,郊区(suburbs)和远郊(exurbs)比市中心的人口增长要快。美国城市人口(urban)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四分之一居住在乡下(rural)。但城市人口的大多数都住在郊区,不到一半在中心城。

1800年代,工业化导致美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许多制造业工人被迫住在城里。城市拥挤,用水和下水道都有问题,卫生状况差,水源经常污染。烧煤油的火炉导致的火灾,会让上百居民一夜间无家可归。1906年,作家 辛克莱(Upton Sinclair)写了本小说叫《城市丛林》(Jungle),描述了屠宰厂工人的生活,不但工作条件糟,他们切割包装的肉类也很糟。小说出版后引起轰动,当局不得不通过法律,美国食品工业从此变清洁了。

美国内战之后,城市拔地而起,摩天大楼和交通系统使城市越变越大。1870年时,只有两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到1900年就有六个,包括三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纽约、芝加哥、费城。来美国的新移民也涌向大城市的贫民区。“中国城”、“唐人街”就是那时兴盛起来的。除了“中国城”(Chinatown),美国城市还有“小意大利”(Little Italy)、“小波希米亚”(Little Bohemia)、“德国城”(Germantown)等各族裔聚集的地方。

中美城市化的对比

中美城市化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政府好大喜功的推动,后者是自由意志下的选择。在一窝蜂的城市(镇)化之后,中国民众开始质问,为什么要城镇化?城镇化是为了百姓的幸福,还是为了面子工程?城镇化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还是对农民的再次掠夺?城镇化仓促推进,是党官政绩的需要,还是社会统筹发展的最佳路线?还有,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吗?

城镇化并不一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许多拉美和南亚国家,经济停滞不前,但城市化率却仍在提升。城市化本身只是工业化的结果,而未必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城镇化率提高,将有相当数量农村人口转到城市,按中国目前就业的状况,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这些新增的劳动力。看看日本、韩国农民针对世贸组织(WTO)、泛太平洋协定(TPP)的抗议,就不难意识到,中国农村怎么还能继续“城市化”呢?城市就业消化不了,农村也会劳务短缺。中国没法实施美式大规模、全面机械化的农业作业。放弃手工作业,7亿农民去哪里讨生活?

说城镇化导致购房消费,也像天方夜谭。统计显示,农民工在城镇的自有住房拥有率是0.7%。高房价城市居民都难以负担,农民工哪来的购买力?日本与韩国等成为发达国家后,随着城市化率的上升,贫富差距普遍缩小,基尼系数不到0.4,日本和台湾甚至低于0.3。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6,过去20年的城市化导致社会矛盾如此尖锐,继续放任,城市化不但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反而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破坏力量。

文章来源:《新纪元周刊》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