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田:中國和美國的城市化之對比

【新唐人2012年12月24日訊】中國一位高官據說在遊歷美國後,感到非常失望,臨走前大發感慨,說美國算什麼現代化國家?整個就是一個大農場、大花園而已,根本沒有中國那些外表亮麗的高樓大廈來的氣派。這官員其實說的不算太錯,從他的角度看問題,真可能是這樣。

問一般美國佬,他們不會把都市的繁華喧囂,作為美國最值得自豪的地方。看美國各州、各城市介紹自己的旅遊片,刻意著墨的,不是高樓大廈。美國的城裡人只要有能力,都會在遠郊購買度假、退休的房產。中國官員和許多民眾不知道,美國人對城市沒有崇拜和期待的心理,人們如果願意,拔腳就可以成為城裡人。所有正常的社會,都沒有「戶籍」的概念。

中國經濟陷入停滯,許多人在思考新的增長引擎,城鎮化被認為是一個動力,可以擴大內需。《人民日報》說今年中國經濟萌發質變,據他們「測算」,一個農民轉化為市民,消費需求將增加1萬多元。可是,如果農民工的月收入才1000來元,每年消費1萬意味著他必須把所有的收入都花掉,一個子兒不剩,才能合乎黨的要求。中國的城鎮化,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它能擴大內需、成為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嗎?

什麼是所謂的城市化

城市化(Urbanization)也稱城鎮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和產業在城市聚集、鄉村轉變為城市(鎮)的過程。對當今社會來說,這是工業化、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生產力發展,農村人口流向城鎮,城鎮數量增加,就是城市化的過程。

城市化的主要標誌,是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二、三產業,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擴大。從18世紀中葉開始到20世紀中葉,200年間,西方國家基本實現了城市化,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都在70%到90%之間。當然,發達國家的人住在鄉村,並不意味著他是農民。比方美國人口25%住在鄉村,但只有3%的人口是真正的農民。

20世紀60年代以後,發達國家出現了市郊化(suburbanization)及遠郊化(exurbanization),即大批居民從市中心地遷往郊區、遠郊。發達的交通工具使移居郊區成為可能。據聯合國估計,目前世界人口的一半住在城市之內。聯合國的城市化趨勢報告表明,世界城市人口持續上升,農村人口持續下降。1950年,世界人口的70%在農村,30%在城市;到2050年,預計70%在城市,30%在農村。

中國的城市化

中共建政前30年,中國的城市化非常緩慢。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8%上升到41%,發展中國家由16%上升到30%,中國僅由11%上升到19%。原因在於,中共刻意阻擋城市化的自然進程,他們把農民拴在土地之上,以維持其高壓統治,並製造了城鄉的巨大差別。中共甚至逆天而行搞「反城市化」——如文革中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城鄉差別導致中國的「二元社會」,城鄉隔離、相互封閉,阻止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

1978年以後,城鄉壁壘鬆動,因為國人的創業精神在被壓抑了幾十年之後,終於迸發了出來。鄉鎮企業的發展,使小城鎮迅速擴張,農村人口也就地「城市化」。中國城市化的發軔,實際上是中國農民解放自己,通過鄉鎮企業的路,自己衝過來的。中國農民用行動說,你不讓進城?我就自己創造新的城鎮!

因為中國農民的創舉和反擊中共的草根性行動,中國的城市規劃,不得不採取「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方針。80年代初,中國開始實行市(地級市)管縣制度,地級市數量迅速增加。80年代中「撤社建鄉」,建制鎮數量大增,縣級市也迅速增加。

雖然官方報告說2011年的城鎮化率是51.27%。但中國的城市化跟世界各國相比,其實是「偽城市化」。城市化的質量不高,上億農民雖然進了城,但卻沒有成為城市市民,處於「半城市化」的狀態,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住房保障。

再者,中國城市化佈局混亂、擴張盲目,不顧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中國600多座城市有400多缺水,其中100座嚴重缺水。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如環境污染、交通擁擠、房租昂貴、失業上升,已經開始浮現。

美國的城市化

美國的城市化進程跟其它發達國家一樣,很早就完成了。2010年人口普查表明,美國人繼續喜歡低密度的生活方式,郊區(suburbs)和遠郊(exurbs)比市中心的人口增長要快。美國城市人口(urban)約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四分之一居住在鄉下(rural)。但城市人口的大多數都住在郊區,不到一半在中心城。

1800年代,工業化導致美國城市人口迅速增長,許多製造業工人被迫住在城裡。城市擁擠,用水和下水道都有問題,衛生狀況差,水源經常污染。燒煤油的火爐導致的火災,會讓上百居民一夜間無家可歸。1906年,作家 辛克萊(Upton Sinclair)寫了本小說叫《城市叢林》(Jungle),描述了屠宰廠工人的生活,不但工作條件糟,他們切割包裝的肉類也很糟。小說出版後引起轟動,當局不得不通過法律,美國食品工業從此變清潔了。

美國內戰之後,城市拔地而起,摩天大樓和交通系統使城市越變越大。1870年時,只有兩個城市的人口超過50萬,到1900年就有六個,包括三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紐約、芝加哥、費城。來美國的新移民也湧向大城市的貧民區。「中國城」、「唐人街」就是那時興盛起來的。除了「中國城」(Chinatown),美國城市還有「小意大利」(Little Italy)、「小波希米亞」(Little Bohemia)、「德國城」(Germantown)等各族裔聚集的地方。

中美城市化的對比

中美城市化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是政府好大喜功的推動,後者是自由意志下的選擇。在一窩蜂的城市(鎮)化之後,中國民眾開始質問,為什麼要城鎮化?城鎮化是為了百姓的幸福,還是為了面子工程?城鎮化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之上,還是對農民的再次掠奪?城鎮化倉促推進,是黨官政績的需要,還是社會統籌發展的最佳路線?還有,城鎮化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嗎?

城鎮化並不一定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因素。許多拉美和南亞國家,經濟停滯不前,但城市化率卻仍在提升。城市化本身只是工業化的結果,而未必是經濟增長的源泉。

城鎮化率提高,將有相當數量農村人口轉到城市,按中國目前就業的狀況,沒有足夠的空間容納這些新增的勞動力。看看日本、韓國農民針對世貿組織(WTO)、泛太平洋協定(TPP)的抗議,就不難意識到,中國農村怎麼還能繼續「城市化」呢?城市就業消化不了,農村也會勞務短缺。中國沒法實施美式大規模、全面機械化的農業作業。放棄手工作業,7億農民去哪裡討生活?

說城鎮化導致購房消費,也像天方夜譚。統計顯示,農民工在城鎮的自有住房擁有率是0.7%。高房價城市居民都難以負擔,農民工哪來的購買力?日本與韓國等成為發達國家後,隨著城市化率的上升,貧富差距普遍縮小,基尼係數不到0.4,日本和臺灣甚至低於0.3。中國目前的基尼係數已超過0.6,過去20年的城市化導致社會矛盾如此尖銳,繼續放任,城市化不但不會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反而會成為社會發展的破壞力量。

文章來源:《新紀元週刊》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