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书】延安日记(151)

【新唐人2012年8月29日讯】【编者的话】延安日记》作者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基米洛夫,苏联人,1942年至1945年,以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身份,在延安工作。作者以日记形式,根据他的观点,记述了延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全书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为背景,记述了中共的整风运动、中共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共与当时驻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组织的接触以及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等问题,均有评述。

延安日记

1945年3月17日(1)

谢伟思再次访问特区。他很受特区的重视。特区对他已形成了肯定看法。谢伟思了解中国。他不仅仅是生在成都,而且还是在中国受的教育。当然,他是在上海为有钱人(主要是欧洲人)办的学校上的学。他的全部外交事业与中国有联系,他周游了全中国。

周恩来把他看作持进步观点而不带偏见的人。谢伟思不像间谍那样进行活动,尽管很难相信他不是。他很谨慎小心,注意避免失足,态度谦逊,办事认真。

原来谢伟思的延安之行是未经大使批准的。帕特里克.赫尔利本人目前在华盛顿,谢伟思便抓住了这个机会。

在同叶剑英和周恩来举行秘密会谈时,这位美国大使馆的二秘告诉他们说,赫尔利是不太可能让他来延安的。

我几乎立刻就知道他们谈了些什么。讨论的问题是那么不平常,使中国同志以为可以让我知道他们的秘密,从而帮助他们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中国同志被这个美国外交官不寻常的坦率做法弄糊涂了。

谢伟思年纪不大,而经历的事情不少。他在上海学校毕业后,就在他自己国内(加利福尼亚)获得文学士学位。他是在昆明的美国使团中作技术工作而开始他的事业的。后来,他去北平当美国大使馆译员。在北平工作了几年。他显然表现出有才干,就直接从译员提升为副领事。

一般来说,谢伟思是很讨人喜欢的。他颇有教养,精通中文,能倾听别人意见,而极为重要的是,他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也许正因为如此,他在1941年时就成了使馆的三秘,不久(即在1943年)成了二秘。

谢伟思很年轻,一点也不像赫尔利那样傲慢自大。这种人往往总有一些切合实际的思想。可能约瑟夫.史迪威很器重他。美国有关中国的所有重要决策,直到最近之前都还是依靠史迪威来作的。这很可能对约翰.谢伟思的很快提升起了作用。

谢伟思在延安时,人人都很注意他。他职务不高,但知识渊博,而且他一般不浪费时间。他不是那种不敢超越指示一步的人。

这位美国大使馆的二秘称他的大使是个保守派。帕特里克.赫尔利不了解中国及其传统,不了解当前极其复杂的形势,竟想处理中国的所有问题!就是因为这样,他反对赫尔利—这就是谢伟思所谈的意思。谢伟思进一步说,赫尔利对于国共之间的冲突有他自己的看法。一种保守派的观点,它与驻印度和中国的美军前任司令的观点相矛盾。结果,史迪威被迫离开中国。戴维斯的命运也一样,所有那些想为中国问题找到新的政治解决办法的人,也将会有同样的遭遇。(待续)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