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青杨:环境保护与GDP能否齐头并进?

【新唐人2012年10月31日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令世界注目,但是,GDP高速增长的背后,是生态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中国经济大发展的三十多年,也是污染大跃进的三十多年。而且,往往是哪里先发展,哪里就先污染。中国经济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发迹,污染也从那里开始。珠三角、长三角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率先昂头,与此同时,污染“成效”也很显着。珠江污染了,长江污染了,太湖污染了……

为了保持GDP高增长,有的地方不惜大量消耗资源、恶化生态环境。在某些领导的心目中,只关注自己在任期间的GDP,而不关心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因为许多官员都明白,寻求大资本与大权力的“无缝隙链接”,以大项目为“抓手”,是瞬间推高GDP的“王道”。在他们看来,只要经济上去了,哪怕天上不飞鸟;只要赚到钱,哪管废了田;只要政绩秀,哪顾河水臭;只要元宝,不要环保。

这是因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GDP是第一位的,这是上级考核政绩的核心指标。正如郎咸平所说:“地方政府会在乎污染吗?污染无所谓,来一个污染,GDP就上升,污染能创造GDP。如果污染搞坏了怎么办?就治理,这多好啊。所以,下任官员一上任就会发现GDP大幅度上升(治理污染也是GDP,所以,官员不怕污染)。我们这么多年对于干部的考核,基本上是以 GDP为纲,这是必然结果。”而对于不断涌现的很多污染事件,很多时候,只有等到群众使用暴力方式进行群体抗议,政府才不得不重视和处理,因为事件一旦闹大,很可能威胁到头上的“乌纱帽”。

现在大家都知道,地方政府疯狂追求GDP,即使在一个又一个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爆发出来的情况下,即使社会舆论对带血的GDP不断围剿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都很难遏止片面追究经济发展效益而不顾资源环境的冲动。为什么?人家政绩考试里没有这一项,或者这环保一道题只是附加题而不是必答题。因为,政绩是靠上级来考核的,好坏是由上级来定的,“乌纱帽”当然也是上级给的。

他们考虑的是GDP的数字,而从不去算算牺牲环境和资源产生的GDP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对此,鲁迅先生若干年前就写过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就是在南京开煤矿的时候。因为那个煤矿的储量实在太少,开出来的煤,只够用来抽水。这样挖了煤抽水,抽了水挖煤,最后当然搞不下去了。如果挖出的煤价值一万元,抽水的费用也是一万元,那么这个煤矿的GDP就是二万元。可是实际上的效益呢?是零。同样,如果一个工厂年生产总值是一百万元,但是为了处该厂的三废排放,每年也要化掉一百万元,那么GDP是二百万元,但实际上社会所得是零。

中国政府也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说政府一点儿都不关心环境,显然有违事实。从全国“两会”到地方大小会议,环保问题俨然是热门话题。这是政府屡表决心的一个地方,政府一再承诺要“转变增长方式”、要“节能减排”,但似乎也是政府言行不一的地方,往往说的比做的多,甚至说一套做一套。因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污染企业的经济贡献已经在地方GDP和政府政绩中占有了相当的份量,如此一来,污染企业便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命脉绑缚在了一起。污染企业交出地税与GDP数字,政府则提供权力庇护。作为环保部门,则主要在环保监督方面提供扇扇畅通无阻的大门。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