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0月1日讯】“平则门,拉大弓,过了就是朝天宫,写大字,过了就是白塔寺……”
白塔寺就是坐落在阜城门(明代称平则门)内大街的妙应寺。寺内矗立着一座藏式大佛塔,除塔顶为铜制之外,全部以石砌而成,外表贴砖,并涂刷白垩粉饰,光洁如玉,故又称“玉塔”。
白塔和佛教
覆钵式塔缘起于古代印度,最早是用来供奉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等的建筑,所以又称“佛塔”、“宝塔”。也有把它称作“浮屠”的。在中国主要见于喇嘛寺中,所以又被称为喇嘛塔。
白塔寺的白塔是一座典型的喇嘛寺塔。通高50.9米,由塔基、塔座、覆钵、相轮、华盖和塔刹六部分组成。塔基为方形,象征“地”;塔身为圆形,象征“水”;塔刹下大上小呈三角形,象征“火”;华盖为伞形,象征“风”;金光闪耀的塔顶多为螺旋形,象征“生命的精华”。其中“地、水、风、火”是佛家所说的“四大”,是构成万物与生命的最基本原素。喇嘛塔用建筑语言诠释的正是这部分佛法。
塔基连同上面的须弥座共高11米。塔座分三层,横截面是一个多角的“亚”字形,显得既坚实稳固,又挺拔秀美。须弥座上端雕刻着24瓣如意莲花。托负着体态硕大无朋、造型丰满浑厚的覆钵式塔身。莲花宝座是天国世界佛祖们的神圣的位置的象征,中国建筑的须弥座反应的正是佛国世界的这个景象,那么须弥座上的坚实的塔身也可看做是神佛金刚不坏之身的另一种表现了。
大白塔塔身的直径在18.40米,堪称是现存最大的覆钵式古塔了。覆钵与相轮也由一个小的“亚”字形须弥座相互衔接。相轮呈圆锥体,是由13个直径逐渐缩小的水平轮圈组成的,代表“十三天”,是佛教界地位最高的舍利塔。一眼望去,覆钵与相轮形状颇像净水瓶,正符合忽必烈“取军持(梵文宝瓶的意思)之像”的愿望,因此有人称白塔为“瓶式塔”。
相轮顶上的华盖,也叫“天盘”,直径达9.7米。造型古朴典雅、气势宏大,站在下面,有铺天盖地的感觉。华盖以厚木作底,铜板瓦作盖,周围像流苏一样悬垂着36片铜质透雕的华蔓,每片华蔓下面都吊挂着一个小铜铃铛,每片华蔓宽1米,长2米,镂刻精美。清风拂过,华蔓下风铃叮当悦耳,能传出很远。
华盖上面便耸立着高达5米的铜质鎏金塔刹,虽然是空心的,也有四吨多重。塔刹本身又呈小宝塔状,而且它的高度和坡度又使它与相轮和谐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造型奇特的完整的圆锥体,工艺之精巧,算度之准确,令人叹为观止。
整个白塔比例匀称,塔身饱满,塔颈粗壮,气势雄浑。稳重中不失秀美,挺拔中不失精奇。铜制塔顶呈显金色,与塔身颜色金白对比,看来气氛崇高圣洁。
建筑大师阿尼哥
蒙古族原始的宗教是萨满教,和满族以及加拿大北极地区居住的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的传统宗教差不多。射雕英雄成吉思汗尽管彪悍,可也是个很有人生追求的人,多年的征战中,他经历了太多的人生悲喜,希望能找到一种解脱,终于他在藏传佛教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就皈依了藏传佛教。西藏也在元朝时正式进入中国的版图。
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蒙古大汗之位,他十分推崇祖父的治国理念,要:“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后藏萨迦派第四任教主萨班活佛和元朝关系密切。忽必烈十分敬重萨班的传人八思巴,先后赠与他国师、帝师、大宝法王等称号,让他统领天下释教。
为了庆祝登基,忽必烈请八思巴大师主持在西藏建造一座黄金塔以为纪念。八思巴从尼泊尔选拔了80名工匠来完成这项工程。后来建造妙应寺大白塔的阿尼哥就在其中。他当时只有17岁,八思巴大师很器重他,任命他为总监工,督造金塔。阿尼哥不负众望,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金塔造好了。八思巴大喜之下,收阿尼哥作了自己的俗家弟子。
阿尼哥生在尼泊尔,当地人称他为八鲁布。他从小就与众不同,不但聪明,而且特别勤奋。一天,有个同学读《尺寸经》,阿尼哥坐在一旁,静静的听,并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熟记于胸。从此,阿尼哥对建筑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刻苦努力,很快就成了一位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
八思巴是忽必烈的帝王师,阿尼哥和他当然就是师兄弟了,看着自己的师父如此夸奖阿尼哥,一向好强的忽必烈不免有些不快,就板起脸来问阿尼哥:“你到朕的大国来,难道一点都不害怕吗?”阿尼哥神态自若地回答道:“圣人抚育四方万姓,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我到您的面前,就如同儿子拜见父亲,有什么害怕的呢?”
忽必烈心里舒坦多了,这人虽然是个工匠,却进退有度,举止得体。忽必烈继续问道:“那你到朕这里来干什么呢?”阿尼哥说:“我看到天下苍生饱受刀兵之苦,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为怜惜生灵特来劝陛下拯救他们。”
听到这里,忽必烈不禁有些佩服了。师父还是真有眼力,这个年轻人虽然只是个工匠,可是却胸怀天下,慈悲众生,并用建筑的方式游说自己,希望自己尽快结束征伐,给百姓和平。从此,阿尼哥就成了忽必烈的御用建筑师。
白塔和元大都的兴建
北京妙应寺白塔是中国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元代喇嘛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
1264年(至元元年)忽必烈击败与其争夺汗位的幼弟阿里不哥,建都燕京,时称中都。至元三年,也就是公元1266年,忽必烈派遣刘秉忠给相块风水宝地建都,让元朝江山稳固。
刘秉忠原来是个和尚,后来还俗当了元朝的宰相。他十分精通阴阳五行,对《易经》很有研究。他来到燕京,相来相去,觉得金中都旧址,就是现在的宣武区这块儿的风水不如往日,东北方向金代的琼华岛离宫,就是现在北海公园的风水好,于是劝说忽必烈以琼华岛离宫为中心建立新都。
刘秉忠亲自主持的元大都设计,恪守《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新建的元大都坐北朝南,呈一个较规则的长方形,但元大都的北面城门并没有按《考工记》所要求的都城每面三门,共十二门,而只建十一门,不开正北之门,这也依了八卦北为坎的方位方法。“坎为隐伏”,其方位“重险,陷也”,所以不开城门。以示“北不全见”。古人的地图是南为上,北为下,与现代的地图绘制正好相反。这样南面三门为三头,东西三门是六臂,北面只有两个门,像是哪吒脚下的两个“风火轮”。因此”三头六臂“的元大都被称为“哪吒城”或“娃娃城”。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称帝元世祖,次年定都大都(即今天的北京)。他亲自选址下诏,在朝西的平则门内修建一座白塔。
1279年,带着西藏和蒙古两份厚礼,忽必烈得到天象所助,问鼎中原,这两大民族也从这时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阿尼哥接到圣旨兴建佛塔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花费了将近九年的时间,恰好在元朝统一中国的那一年,让这座覆钵式大白塔矗立在大都,作为一份特殊的贺礼,献给了忽必烈。白塔落成后,京师为之震动。瞻仰参拜者络绎不绝,交口称赞其“制度之巧,古今罕有。”
忽必烈大喜过望,更感到这座象征方法的白塔能在此刻建成意义非凡。阿尼哥得到忽必烈的丰厚赏赐。忽必烈当即命人从白塔向四面各射一箭,划出了一块面积达16万平方米的土地,下诏以白塔为中心,兴建一座“大圣寿万安寺”。忽必烈下诏划地建寺,极尽铺陈奢华之能事,殿堂林立,富丽堂皇。整个工程延续了五、六十年才最后完成。这座“大圣寿万安寺”在元统治的近百年间香火鼎盛,而且由于那座意义非凡的白塔,它的地位也早已超出了一座宗教寺庙的范畴。元政府规定凡有重大仪式,必须于举行前三日在大圣寿万安寺预演排练。就连忽必烈去世后举行的祭祀仪式,也选在这座寺庙中进行。
建筑大师阿尼哥设计督建了西藏的黄金塔,妙应寺的大白塔,五台山大塔院白塔等很多佛塔和佛像,用建筑的方式表达他对神佛的崇敬与悲悯苍生之心。公元1305年,61岁的阿尼哥在大都去世。阿尼哥多才多艺,擅长绘画、雕塑、织锦、建筑、铸金像等。曾受命修复宋代遗留的岁久缺坏的针灸铜像。元代京都寺观的塑像,大多出于其手。阿尼哥收刘元为徒,将印度、尼泊尔等佛教造像艺术传入中国,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授予这位杰出的尼泊尔大师太师、凉国公、上柱国的封号和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阿尼哥以其杰出的工艺才能和谦逊刻苦的高贵品质流芳千古。
元朝大戏落幕,白塔依然矗立
元大都的皇宫位于现在北京紫禁城以北的景山的位置。几代人的努力,加上自己折腾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建立了元朝,忽必烈祈求神佛保佑元朝的江山长治久安。他所亲自选定的大白塔的位置正好处于皇帝寝宫正西大约6里地的地方。但忽必烈“以儒治国”的心愿没有能在元朝的蒙古贵族们的保守势力中好好实行,人的愿望阻挡不了天时的运转,因为没有好好学习汉文化,蒙古统治者在中原大地上用牧马放羊的方式来治理显然是行不通的。结果只坐了八十年江山,就危机四伏。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命令徐达等人统军北伐大都。6月30日下午,天降大雨,电闪雷鸣。突然,一条火龙从天而降,点燃了大圣寿万安寺中的大殿。虽然大雨如注,却如同火上浇油般大火越烧越旺。转瞬之间,大圣寿万安寺便成了一片火海。元顺帝听到禀告,急得大哭不止,命人速去扑灭大火,但不管派去多少人,都无济于事,众人眼睁睁的看着寺院在火海中化为一片焦土,就连塔院的围墙都被烧成了残垣断壁,不久就都倒塌了。
元顺帝妥帖睦尔信神知命,这先祖建立的护卫大元江山的寺院被天火焚毁,不由感叹“天灭元朝”!大元的武力在世界曾经所向睥睨,不要说排名第一,根本就无人可望其项背,然而这个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军队和中国历史上最大版图的大元江山将结束在自己手中,可见武力的强大不足以说明一个王朝的命运,仁德才是苍天评价的标准。人是无力回天了。果然,寺院焚毁后不到两个月,明军便攻陷大都,元顺帝从北方夺路而逃,回老家上京去了。元朝与盛极一时的大圣寿万安寺同始共终。
岁月沧桑,在元末那场大火中,只有那凝聚着阿尼哥大师拯救苍生心愿的大白塔安然无恙,向人们展示着佛法信仰的永恒和力量。明清两代的皇帝们多次对大白塔进行修缮,并且在周围新建了汉式寺院,至今塔上铿锵的风铃依然传递着净化心灵的梵音。
鲁班仙师风雨显灵锔白塔
50多米高的宏伟的大白塔(按中国现在的建筑规范,超过50米的楼房属于超高层建筑,救火车的云梯不能到达上部。)经历天火与战火,以及各种天灾而不倒。但是天长日久,总是要破旧风化的吧,为什么还不坏呢。据说这得益于鲁班仙师的帮助。
明朝的时候大家都在传说,在北新桥、哈德门和妙应寺白塔的井眼下面各有一条龙,每天兴风作浪,后来北新桥和哈德门的两条孽龙都被明朝开国宰相刘伯温给制服了,妙应寺井眼下面的龙则被白塔镇住了。但是忽然有一天,人们发现白塔的塔身上出现好几道大裂缝,而且缝越来越宽,有倒塌的危险,把大家都吓坏了。
官府找了几个修建过大工程的木厂子,都说修不了。这时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背了一个空捎码子,老在这一带转悠,边走边喊:“锔大家伙,锔大家伙!”有人拿出锅来叫他修,他嫌小,还喊“锔大家伙!”又有人拿出一个大水缸叫他修,他还嫌小,继续喊“锔大家伙!”人们就指着白塔对他说:“这家伙大,你去锔吧!”话音一落,老头便不见了。
这一天晚上雷鸣电闪,风雨交加,有人还听到叮叮当当的铁锤声,第二天一早,人们出来一看,白塔上的裂缝没有了,拦腰锔上了七道光亮的大铁箍。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前些天出现的那位不起眼儿的老人是鲁班仙师呀!要不谁能在风雨之夜,一夜之间就锔好大白塔呢?大家便开始传诵鲁班爷显灵,把塔给修好了,使这个震慑恶龙的大法器复原了,保护了一方百姓。这七道铁箍使塔身坚固异常,又经历了几百年也不崩不裂。
白塔中的文物宝藏
66年文革开始时,中共不顾众多建筑与文物专家的反对,把妙应寺山门和钟鼓楼拆除后建了白塔寺副食商场,一座方盒子似的简陋大楼,像一个大屏风一样遮住了大白塔——这个北京重要的历史见证和重要的景观。76年唐山地震后,政府对妙应寺白塔及四座殿堂进行整修,施工中在铜塔顶内发现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藏于塔内的大量镇物,其中有乾隆手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尊胜咒》,镶嵌有40多料红宝石的赤金舍利长寿佛,用珍珠、珊瑚珠、宝石等物装饰的一套玉佛冠和补花袈裟,黄檀木整雕连龛观音像,龛内宝盒中藏有舍利子。最为珍贵的是清龙藏新版《大藏经》全部724函。这些更显示了宝塔的文化价值。直到1980年妙应寺及白塔才正式对公众开放。直到1998年,才从新打开山门,亮出白塔。
经过十年浩劫,人们对神佛的信仰几乎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白塔寺有四重大殿,已经不再是寺院,而是首都博物馆的一座分馆。走进新建的山门,第一重大殿就是原来的天王殿,现在用于陈列白塔寺历史和文物展览。展品包括乾隆帝手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高仅5厘米却镶有40多颗红宝石的赤金舍利长寿佛像、五佛冠、补花袈裟、黄檀木整雕连龛观世音菩萨像及各色哈达、织物等大量稀世珍宝,反映着当年康乾盛世时帝王们对神佛的崇敬之心。第二重大殿名为“意珠心境殿”,现在正在举行首都博物馆主办的藏传佛教造像展。万余尊各式密宗佛像、菩萨像、金刚像、度母像,上上下下好几层,四面全都是,蔚为大观。第三重大殿名为七宝像殿,供奉元代大型楠木三世佛像。佛像神态庄严慈祥,造型精美,工艺绝伦。大殿两侧各立有九尊铜质鎏金护法神像,虽因年代久远,已显不出金光万丈的气势,但造型、工艺均可称海内一绝。在大殿的后面有尊面北背南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青铜铸造,造型端庄秀丽,是清代青铜工艺水平登峰造极的最好证据。菩萨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头戴佛冠,身披璎珞;主臂双手合十,盘腿呈莲座,五心朝天;身旁各臂,姿态不一,各持法物;背现千手,每只手的手心里都有一只眼;菩萨顶上还有层层佛头。这众多的手眼,11个佛面都是大菩萨神通法力和崇高智慧的体现。菩萨慈悲的神态使人顿生欢喜崇拜的感觉。观世音菩萨专为救人间苦难,不肯先行成佛。他目睹世上众生身受千灾万险,奔走哭号,于是现三十二种身形救苦救难,普渡众生。可是人间灾难奇多,救助不及。于是观世音菩萨用他千手千眼的佛法神通,拯万民于水火,布甘霖于四方。人们也因此称他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第四重大殿是位于塔院中的具六神通殿。它的规模不如七宝佛殿大,供奉的清代木雕横三世佛像,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当然看过这所有的一切,最值得一看的还是寺院最后的大白塔。当一座寺院不再有真正的香火和信仰时,那一切展品都变成了失去灵魂和生命的文物,只有这座亲历了几次改朝换代、从来不曾倒塌重建的大白塔,仍然在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建筑大师与仙师在建造它时所赋予的内涵——用佛法金刚般的力量拯救天下苍生。
文章来源:大纪元地产专刊《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