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中國喇嘛塔之最-妙應寺白塔

【新唐人2012年10月1日訊】「平則門,拉大弓,過了就是朝天宮,寫大字,過了就是白塔寺……」

白塔寺就是坐落在阜城門(明代稱平則門)內大街的妙應寺。寺內矗立著一座藏式大佛塔,除塔頂為銅製之外,全部以石砌而成,外表貼磚,並塗刷白堊粉飾,光潔如玉,故又稱「玉塔」。

白塔和佛教

覆缽式塔緣起於古代印度,最早是用來供奉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等的建築,所以又稱「佛塔」、「寶塔」。也有把它稱作「浮屠」的。在中國主要見於喇嘛寺中,所以又被稱為喇嘛塔。

白塔寺的白塔是一座典型的喇嘛寺塔。通高50.9米,由塔基、塔座、覆缽、相輪、華蓋和塔剎六部份組成。塔基為方形,象徵「地」;塔身為圓形,象徵「水」;塔剎下大上小呈三角形,象徵「火」;華蓋為傘形,象徵「風」;金光閃耀的塔頂多為螺旋形,象徵「生命的精華」。其中「地、水、風、火」是佛家所說的「四大」,是構成萬物與生命的最基本原素。喇嘛塔用建築語言詮釋的正是這部份佛法。

塔基連同上面的須彌座共高11米。塔座分三層,橫截面是一個多角的「亞」字形,顯得既堅實穩固,又挺拔秀美。須彌座上端彫刻著24瓣如意蓮花。托負著體態碩大無朋、造型豐滿渾厚的覆缽式塔身。蓮花寶座是天國世界佛祖們的神聖的位置的象徵,中國建築的須彌座反應的正是佛國世界的這個景象,那麼須彌座上的堅實的塔身也可看做是神佛金剛不壞之身的另一種表現了。

大白塔塔身的直徑在18.40米,堪稱是現存最大的覆缽式古塔了。覆缽與相輪也由一個小的「亞」字形須彌座相互銜接。相輪呈圓錐體,是由13個直徑逐漸縮小的水平輪圈組成的,代表「十三天」,是佛教界地位最高的舍利塔。一眼望去,覆缽與相輪形狀頗像淨水瓶,正符合忽必烈「取軍持(梵文寶瓶的意思)之像」的願望,因此有人稱白塔為「瓶式塔」。

相輪頂上的華蓋,也叫「天盤」,直徑達9.7米。造型古樸典雅、氣勢宏大,站在下面,有鋪天蓋地的感覺。華蓋以厚木作底,銅板瓦作蓋,周圍像流蘇一樣懸垂著36片銅質透雕的華蔓,每片華蔓下面都吊掛著一個小銅鈴鐺,每片華蔓寬1米,長2米,鏤刻精美。清風拂過,華蔓下風鈴叮噹悅耳,能傳出很遠。

華蓋上面便聳立著高達5米的銅質鎏金塔剎,雖然是空心的,也有四噸多重。塔剎本身又呈小寶塔狀,而且它的高度和坡度又使它與相輪和諧地連接在一起,構成了一個造型奇特的完整的圓錐體,工藝之精巧,算度之準確,令人歎為觀止。

整個白塔比例勻稱,塔身飽滿,塔頸粗壯,氣勢雄渾。穩重中不失秀美,挺拔中不失精奇。銅製塔頂呈顯金色,與塔身顏色金白對比,看來氣氛崇高聖潔。

建築大師阿尼哥

蒙古族原始的宗教是薩滿教,和滿族以及加拿大北極地區居住的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的傳統宗教差不多。射鵰英雄成吉思汗儘管彪悍,可也是個很有人生追求的人,多年的征戰中,他經歷了太多的人生悲喜,希望能找到一種解脫,終於他在藏傳佛教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諦,就皈依了藏傳佛教。西藏也在元朝時正式進入中國的版圖。

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繼承蒙古大汗之位,他十分推崇祖父的治國理念,要:「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後藏薩迦派第四任教主薩班活佛和元朝關係密切。忽必烈十分敬重薩班的傳人八思巴,先後贈與他國師、帝師、大寶法王等稱號,讓他統領天下釋教。

為了慶祝登基,忽必烈請八思巴大師主持在西藏建造一座黃金塔以為紀念。八思巴從尼泊爾選拔了80名工匠來完成這項工程。後來建造妙應寺大白塔的阿尼哥就在其中。他當時只有17歲,八思巴大師很器重他,任命他為總監工,督造金塔。阿尼哥不負眾望,僅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把金塔造好了。八思巴大喜之下,收阿尼哥作了自己的俗家弟子。

阿尼哥生在尼泊爾,當地人稱他為八魯布。他從小就與眾不同,不但聰明,而且特別勤奮。一天,有個同學讀《尺寸經》,阿尼哥坐在一旁,靜靜的聽,並把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熟記於胸。從此,阿尼哥對建築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刻苦努力,很快就成了一位技藝高超的能工巧匠。

八思巴是忽必烈的帝王師,阿尼哥和他當然就是師兄弟了,看著自己的師父如此誇獎阿尼哥,一向好強的忽必烈不免有些不快,就板起臉來問阿尼哥:「你到朕的大國來,難道一點都不害怕嗎?」阿尼哥神態自若地回答道:「聖人撫育四方萬姓,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我到您的面前,就如同兒子拜見父親,有什麼害怕的呢?」

忽必烈心裏舒坦多了,這人雖然是個工匠,卻進退有度,舉止得體。忽必烈繼續問道:「那你到朕這裡來幹什麼呢?」阿尼哥說:「我看到天下蒼生飽受刀兵之苦,流離失所,苦不堪言。為憐惜生靈特來勸陛下拯救他們。」

聽到這裡,忽必烈不禁有些佩服了。師父還是真有眼力,這個年輕人雖然只是個工匠,可是卻胸懷天下,慈悲眾生,並用建築的方式遊說自己,希望自己儘快結束征伐,給百姓和平。從此,阿尼哥就成了忽必烈的御用建築師。

白塔和元大都的興建

北京妙應寺白塔是中國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元代喇嘛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標誌。

1264年(至元元年)忽必烈擊敗與其爭奪汗位的幼弟阿里不哥,建都燕京,時稱中都。至元三年,也就是公元1266年,忽必烈派遣劉秉忠給相塊風水寶地建都,讓元朝江山穩固。

劉秉忠原來是個和尚,後來還俗當了元朝的宰相。他十分精通陰陽五行,對《易經》很有研究。他來到燕京,相來相去,覺得金中都舊址,就是現在的宣武區這塊兒的風水不如往日,東北方向金代的瓊華島離宮,就是現在北海公園的風水好,於是勸說忽必烈以瓊華島離宮為中心建立新都。

劉秉忠親自主持的元大都設計,恪守《周禮‧考工記》中的佈局。「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新建的元大都坐北朝南,呈一個較規則的長方形,但元大都的北面城門並沒有按《考工記》所要求的都城每面三門,共十二門,而只建十一門,不開正北之門,這也依了八卦北為坎的方位方法。「坎為隱伏」,其方位「重險,陷也」,所以不開城門。以示「北不全見」。古人的地圖是南為上,北為下,與現代的地圖繪製正好相反。這樣南面三門為三頭,東西三門是六臂,北面只有兩個門,像是哪吒腳下的兩個「風火輪」。因此」三頭六臂「的元大都被稱為「哪吒城」或「娃娃城」。

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稱帝元世祖,次年定都大都(即今天的北京)。他親自選址下詔,在朝西的平則門內修建一座白塔。

1279年,帶著西藏和蒙古兩份厚禮,忽必烈得到天象所助,問鼎中原,這兩大民族也從這時起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阿尼哥接到聖旨興建佛塔後,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工作,花費了將近九年的時間,恰好在元朝統一中國的那一年,讓這座覆缽式大白塔矗立在大都,作為一份特殊的賀禮,獻給了忽必烈。白塔落成後,京師為之震動。瞻仰參拜者絡繹不絕,交口稱讚其「制度之巧,古今罕有。」

忽必烈大喜過望,更感到這座象徵方法的白塔能在此刻建成意義非凡。阿尼哥得到忽必烈的豐厚賞賜。忽必烈當即命人從白塔向四面各射一箭,劃出了一塊面積達16萬平方米的土地,下詔以白塔為中心,興建一座「大聖壽萬安寺」。忽必烈下詔劃地建寺,極盡鋪陳奢華之能事,殿堂林立,富麗堂皇。整個工程延續了五、六十年才最後完成。這座「大聖壽萬安寺」在元統治的近百年間香火鼎盛,而且由於那座意義非凡的白塔,它的地位也早已超出了一座宗教寺廟的範疇。元政府規定凡有重大儀式,必須於舉行前三日在大聖壽萬安寺預演排練。就連忽必烈去世後舉行的祭祀儀式,也選在這座寺廟中進行。

建築大師阿尼哥設計督建了西藏的黃金塔,妙應寺的大白塔,五台山大塔院白塔等很多佛塔和佛像,用建築的方式表達他對神佛的崇敬與悲憫蒼生之心。公元1305年,61歲的阿尼哥在大都去世。阿尼哥多才多藝,擅長繪畫、雕塑、織錦、建築、鑄金像等。曾受命修復宋代遺留的歲久缺壞的針灸銅像。元代京都寺觀的塑像,大多出於其手。阿尼哥收劉元為徒,將印度、尼泊爾等佛教造像藝術傳入中國,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元朝授予這位傑出的尼泊爾大師太師、涼國公、上柱國的封號和開府儀同三司的待遇。阿尼哥以其傑出的工藝才能和謙遜刻苦的高貴品質流芳千古。

元朝大戲落幕,白塔依然矗立

元大都的皇宮位於現在北京紫禁城以北的景山的位置。幾代人的努力,加上自己折騰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建立了元朝,忽必烈祈求神佛保佑元朝的江山長治久安。他所親自選定的大白塔的位置正好處於皇帝寢宮正西大約6里地的地方。但忽必烈「以儒治國」的心願沒有能在元朝的蒙古貴族們的保守勢力中好好實行,人的願望阻擋不了天時的運轉,因為沒有好好學習漢文化,蒙古統治者在中原大地上用牧馬放羊的方式來治理顯然是行不通的。結果只坐了八十年江山,就危機四伏。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命令徐達等人統軍北伐大都。6月30日下午,天降大雨,電閃雷鳴。突然,一條火龍從天而降,點燃了大聖壽萬安寺中的大殿。雖然大雨如注,卻如同火上澆油般大火越燒越旺。轉瞬之間,大聖壽萬安寺便成了一片火海。元順帝聽到稟告,急得大哭不止,命人速去撲滅大火,但不管派去多少人,都無濟於事,眾人眼睜睜的看著寺院在火海中化為一片焦土,就連塔院的圍牆都被燒成了殘垣斷壁,不久就都倒塌了。

元順帝妥帖睦爾信神知命,這先祖建立的護衛大元江山的寺院被天火焚燬,不由感嘆「天滅元朝」!大元的武力在世界曾經所向睥睨,不要說排名第一,根本就無人可望其項背,然而這個曾經擁有世界上最強大軍隊和中國歷史上最大版圖的大元江山將結束在自己手中,可見武力的強大不足以說明一個王朝的命運,仁德才是蒼天評價的標準。人是無力回天了。果然,寺院焚燬後不到兩個月,明軍便攻陷大都,元順帝從北方奪路而逃,回老家上京去了。元朝與盛極一時的大聖壽萬安寺同始共終。

歲月滄桑,在元末那場大火中,只有那凝聚著阿尼哥大師拯救蒼生心願的大白塔安然無恙,向人們展示著佛法信仰的永恆和力量。明清兩代的皇帝們多次對大白塔進行修繕,並且在周圍新建了漢式寺院,至今塔上鏗鏘的風鈴依然傳遞著淨化心靈的梵音。

魯班仙師風雨顯靈鋦白塔

50多米高的宏偉的大白塔(按中國現在的建築規範,超過50米的樓房屬於超高層建築,救火車的雲梯不能到達上部。)經歷天火與戰火,以及各種天災而不倒。但是天長日久,總是要破舊風化的吧,為什麼還不壞呢。據說這得益於魯班仙師的幫助。

明朝的時候大家都在傳說,在北新橋、哈德門和妙應寺白塔的井眼下面各有一條龍,每天興風作浪,後來北新橋和哈德門的兩條孽龍都被明朝開國宰相劉伯溫給制服了,妙應寺井眼下面的龍則被白塔鎮住了。但是忽然有一天,人們發現白塔的塔身上出現好幾道大裂縫,而且縫越來越寬,有倒塌的危險,把大家都嚇壞了。

官府找了幾個修建過大工程的木廠子,都說修不了。這時來了一個白鬍子老頭,背了一個空捎碼子,老在這一帶轉悠,邊走邊喊:「鋦大家夥,鋦大家夥!」有人拿出鍋來叫他修,他嫌小,還喊「鋦大家夥!」又有人拿出一個大水缸叫他修,他還嫌小,繼續喊「鋦大家夥!」人們就指著白塔對他說:「這家夥大,你去鋦吧!」話音一落,老頭便不見了。

這一天晚上雷鳴電閃,風雨交加,有人還聽到叮叮噹噹的鐵錘聲,第二天一早,人們出來一看,白塔上的裂縫沒有了,攔腰鋦上了七道光亮的大鐵箍。人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前些天出現的那位不起眼兒的老人是魯班仙師呀!要不誰能在風雨之夜,一夜之間就鋦好大白塔呢?大家便開始傳誦魯班爺顯靈,把塔給修好了,使這個震懾惡龍的大法器復原了,保護了一方百姓。這七道鐵箍使塔身堅固異常,又經歷了幾百年也不崩不裂。

白塔中的文物寶藏

66年文革開始時,中共不顧眾多建築與文物專家的反對,把妙應寺山門和鐘鼓樓拆除後建了白塔寺副食商場,一座方盒子似的簡陋大樓,像一個大屏風一樣遮住了大白塔——這個北京重要的歷史見證和重要的景觀。76年唐山地震後,政府對妙應寺白塔及四座殿堂進行整修,施工中在銅塔頂內發現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時藏於塔內的大量鎮物,其中有乾隆手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尊勝咒》,鑲嵌有40多料紅寶石的赤金舍利長壽佛,用珍珠、珊瑚珠、寶石等物裝飾的一套玉佛冠和補花袈裟,黃檀木整雕連龕觀音像,龕內寶盒中藏有舍利子。最為珍貴的是清龍藏新版《大藏經》全部724函。這些更顯示了寶塔的文化價值。直到1980年妙應寺及白塔才正式對公眾開放。直到1998年,才從新打開山門,亮出白塔。

經過十年浩劫,人們對神佛的信仰幾乎已經不存在了。現在的白塔寺有四重大殿,已經不再是寺院,而是首都博物館的一座分館。走進新建的山門,第一重大殿就是原來的天王殿,現在用於陳列白塔寺歷史和文物展覽。展品包括乾隆帝手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高僅5厘米卻鑲有40多顆紅寶石的赤金舍利長壽佛像、五佛冠、補花袈裟、黃檀木整雕連龕觀世音菩薩像及各色哈達、織物等大量稀世珍寶,反映著當年康乾盛世時帝王們對神佛的崇敬之心。第二重大殿名為「意珠心境殿」,現在正在舉行首都博物館主辦的藏傳佛教造像展。萬餘尊各式密宗佛像、菩薩像、金剛像、度母像,上上下下好幾層,四面全都是,蔚為大觀。第三重大殿名為七寶像殿,供奉元代大型楠木三世佛像。佛像神態莊嚴慈祥,造型精美,工藝絕倫。大殿兩側各立有九尊銅質鎏金護法神像,雖因年代久遠,已顯不出金光萬丈的氣勢,但造型、工藝均可稱海內一絕。在大殿的後面有尊面北背南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青銅鑄造,造型端莊秀麗,是清代青銅工藝水平登峰造極的最好證據。菩薩慈眉善目,笑容可掬,頭戴佛冠,身披瓔珞;主臂雙手合十,盤腿呈蓮座,五心朝天;身旁各臂,姿態不一,各持法物;背現千手,每隻手的手心裏都有一隻眼;菩薩頂上還有層層佛頭。這眾多的手眼,11個佛面都是大菩薩神通法力和崇高智慧的體現。菩薩慈悲的神態使人頓生歡喜崇拜的感覺。觀世音菩薩專為救人間苦難,不肯先行成佛。他目睹世上眾生身受千災萬險,奔走哭號,於是現三十二種身形救苦救難,普渡眾生。可是人間災難奇多,救助不及。於是觀世音菩薩用他千手千眼的佛法神通,拯萬民於水火,布甘霖於四方。人們也因此稱他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第四重大殿是位於塔院中的具六神通殿。它的規模不如七寶佛殿大,供奉的清代木雕橫三世佛像,也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當然看過這所有的一切,最值得一看的還是寺院最後的大白塔。當一座寺院不再有真正的香火和信仰時,那一切展品都變成了失去靈魂和生命的文物,只有這座親歷了幾次改朝換代、從來不曾倒塌重建的大白塔,仍然在無聲地向世人訴說著建築大師與仙師在建造它時所賦予的內涵——用佛法金剛般的力量拯救天下蒼生。

文章來源:大紀元地產專刊《家.天下》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