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化 高考一锤定局扼杀人才

【新唐人2012年6月8日讯】中国大陆一年一度的高考,一考定江山,每年的高考招生、教育制度改革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然而,这种一切向分数看齐的方式,对于教育孩子真的是个好办法吗?为何多年来,像乔布斯这样的天才在泱泱中国没有出现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也多是接受西方思想的熏陶。中西方的教育制度,究竟有哪些差异呢?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成为历届高三学生和家长们的头等大事,而教育内容的功利化已经广为人诟病,统一的科目,僵化的教学,为了分数,这使得高考变得不那么纯粹,学子们参加高考不再是单纯为了接受教育。

纽约城市大学教授陈志飞认为,中国现在是“教育产业化”。

纽约城市大学教授陈志飞:“最根本原因就是美国教育的质量现在是得到世界的公认,不但是美国常青藤学校很难进,美国本土的人很难进,就是一般的美国大学也很难让,就是原来比较容易能够进入的学生现在很容易的进入,那么就是说明那个教育的它是有一定指标的,如果你违反了这些根本的原则的话呢,在几十年内,甚至更短的时间,十年内呢,这个大学的整个它的命运,他对社会的吸引力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点呢,就从中国的教育产业化,使教育这么一个本来是一个提高人口素质的一个工具变成一个被人赚钱的,变为一个洗脑的工具,所造成的影响可以看到这种变化是非常快的。”

对比中国的一考定生死,很多发达国家都不是这种一锤定局。美国每年SAT可考7次,ACT可考5次。英国是累积分制,在最后两年的学习中,一共有四次考试,一年两回。而在德国是采取“综合选拔制度”,也就是高考分数、平时成绩及考生的综合素质,三者合一。

新唐人电视周琦菲采访报导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