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產業化 高考一錘定局扼殺人才

【新唐人2012年6月8日訊】中國大陸一年一度的高考,一考定江山,每年的高考招生、教育制度改革都是人們關注的話題。然而,這種一切向分數看齊的方式,對於教育孩子真的是個好辦法嗎?為何多年來,像喬布斯這樣的天才在泱泱中國沒有出現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也多是接受西方思想的薰陶。中西方的教育制度,究竟有哪些差異呢?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成為歷屆高三學生和家長們的頭等大事,而教育內容的功利化已經廣為人詬病,統一的科目,殭化的教學,為了分數,這使得高考變得不那麼純粹,學子們參加高考不再是單純為了接受教育。

紐約城市大學教授陳志飛認為,中國現在是「教育產業化」。

紐約城市大學教授陳志飛:「最根本原因就是美國教育的質量現在是得到世界的公認,不但是美國常青籐學校很難進,美國本土的人很難進,就是一般的美國大學也很難讓,就是原來比較容易能夠進入的學生現在很容易的進入,那麼就是說明那個教育的它是有一定指標的,如果你違反了這些根本的原則的話呢,在幾十年內,甚至更短的時間,十年內呢,這個大學的整個它的命運,他對社會的吸引力會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點呢,就從中國的教育產業化,使教育這麼一個本來是一個提高人口素質的一個工具變成一個被人賺錢的,變為一個洗腦的工具,所造成的影響可以看到這種變化是非常快的。」

對比中國的一考定生死,很多發達國家都不是這種一錘定局。美國每年SAT可考7次,ACT可考5次。英國是纍積分制,在最後兩年的學習中,一共有四次考試,一年兩回。而在德國是採取「綜合選拔制度」,也就是高考分數、平時成績及考生的綜合素質,三者合一。

新唐人電視周琦菲採訪報導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