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宁:谁敲响了返贫的警钟?

【新唐人2012年6月1日讯】 国内20多年来逐年下降的恩格尔系数6年来不降反升,敲响了低收入人群返贫的警钟。不仅低收入人群,整个中低收入阶层也岌岌可危,已处在中产重返小康,小康重返温饱的拐点上,

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支出的比例,称为恩格尔系数,系数越高越穷,系数越低越富。用恩格尔系数测试你的贫富,就是测试你有多少钱花在填饱肚皮上——“一个人花在一物上的钱愈多,他多买此物或它物的能力就愈小。”(马歇尔语)因而,一个家庭衣、食、住、行的支出中食品支出越高,不但“多买它物”的购买力越低,而且,“多买此物”即买菜买肉的购买力也会降低,可见恩格尔系数代表了购买力。

世界粮农组织的标准是: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中产,30%以下为富裕,西方各国多在20%上下。我国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50.13%下降到2001年37.9%后,2002年起原地踏步在37%以上。从2007年开始不降反升,2010年回升至39.76%,2011年重返40%以上。食品支出的不降反升,是被食品价格一路推涨上来的:2006年起米价、油价上涨,低收入人群涌进超市抢购散装米与桶装油;2007年苹果涨价,2008年肉价、奶价齐涨,2009年菜价、蛋价补涨;进入2010年后,食品价格的全面暴涨已经势不可挡了。8年来粮、油、肉、蛋、奶、菜、果价格轮番上涨,逐年攀升,导致居民食品支出占比逐年增大,你眼见着20多年来逐年下降的恩格尔系数发生逆转,不降反升了。

为靠拢世界银行人均每天消费不足1·25美元的贫困标准,2011年末我国政府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为2300元/人均年纯收入(即人均日收入1美元),扶贫人口由此大增至2·5亿。可你知道不?虽已大幅度提高,但这个新标准仍未达标。不达标其一:国际贫困标准是指人均消费,而我国标准仍指人均收入。你知道一个人的消费通常小于他的收入,他花的不会比挣的多;一个人的收入总会大于他的消费,任何人都有储蓄本能。不达标其二:即便收入等于消费,一个人把日均收入人民币6·3元(1美元)全部花掉,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也仅够他每天吃1斤米加2两肉。这在10元1个盒饭,4元1小桶方便面,2元1小瓶纯净水的今天,他该怎么吃才吃得饱?

民以食为天,首先保吃饭。食物作为第一必需品,最具刚性、最少弹性。最具刚性、最少弹性的含义,就是最能降低你的消费选择性——假如你的收入只够吃饭,可支配收入被吃饭支配了,也就变成不可支配收入了,对不?凯恩斯有“消费多寡取决于收入高低”的边际消费递减法则。但在保吃饭的底线上,法则倒转了,法则成了“边际消费递增”——“消费多寡取决于食品价格高低”,而不再取决于收入高低。由于吃饱饭的底线具有“拒降刚性”,(凯恩斯语)因而,一旦吃的好的消费下降到吃的饱的最低水平后,就不会再降啦。过去是收入低决定了消费低,收入低是消费低的第一原因;如今是物价决定了消费,物价高成了消费低的首要原因。

亚当·斯密发现的早期市场秘密是:“繁荣时期总是食物充裕与低廉的时期,否则就不可能出现繁荣;相反,萧条时期总是食物匮乏昂贵的时期”。“物价昂贵的年份工资低,物价低廉的年份工资高”,“必需品的真实价格在萧条时期上升,在繁荣时期下降”——仅仅参照这些历史规律,你也能发现国内市场的秘密:泡沫掩盖了衰退,隐藏了通胀也隐藏了虚假繁荣背后的萧条危机。斯密发现的食物昂贵,必需品真实价格上升,实际工资下降这些市场萧条的特征,不正是国内经济的危险警讯吗?

文章来源:《博客中国》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