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国教 教改阿甘提配套

【新唐人2012年3月25日讯】十二年国教忐忑上路(12)(中央社记者陈至中新北市25日电)被媒体封为“教改阿甘”的董宗华,认为十二年国教大方向正确,但包括“先免试后特色”、“国中会考”及“特色高中职比例”等配套问题,社会尚未有共识。

董宗华从担任中小学家长会长起家,关注教育改革10余年,对于十二年国教的政策方向忧心不已。他力主推动“十二年国教大辩论”,比照ECFA的模式,让几项悬而未决的议题寻求社会共识。

教育部目前定调十二年国教,国中升高中的管道为“先免后特”,即先“免试入学”再“特色招生”,前者占75%的名额,让大多数的学生都在4、5月间找到归宿;后者则是让25%有志进入明星高中、特色高中职的学生,藉由笔试、面试等方式找到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董宗华认为,“先免后特”实际执行将困难重重,尤其是大台北地区的学子,恐怕高达4、5成都想进入明星高中,“不妨一试”的心理作用下,参加“特色招生”的人数将远超过25%,最终恐怕重演99年基北区自办基测“高分低就”的惨况。

其二,教育部规划以“会考”取代国中在校成绩,董宗华相当不以为然。他认为“会考”只是换汤不换药、挂羊头卖狗肉的基测、联考,无法减轻青年学子的压力。

董宗华认为,国中在校成绩是学子长时间的表现,且有教师监督、评定的作用,比一、二次“会考”成绩更能代表学生实质的能力。但为了避免“分分计较”,导致学生国中3年都得胆战心惊,招生时因应学校需求不同,限定只能采计1至3科,且只作为“基本门槛”,第一阶段筛选后即丢弃,第二阶段完全以额外的面试、笔试等方式筛选学生。

何谓“基本门槛”?董宗华举例,某校想招收数理专长的学生,可设定数学科、理化科国中在校成绩必须在班上排名前50%。如此一来,高中职就能确保学生有基本的能力,又不会导致“分分计较”的恶果。

董宗华说,家长团体之所以强烈反对采用“在校成绩”,主因是长久以来的“反师情结”,认为教师会受到情绪、喜好,影响打分数的客观。董宗华则相信绝大多数的教师仍有教学良知,不能因为少数的不适任教师,一杆子打翻一船人。

根据教育部规划的方向,103年“免试入学”名额比例为75%,“特色招生”则是25%。董宗华则认为不应严格限制,尤其是竞争激烈的大台北地区,应可达40%左右,让学校透过考试、面试等方式,筛选出优秀的学子。

董宗华说,特色招生有考试筛选,应维持一定的比例,才能激励学子接受合理、正面的竞争与挑战,且我国学子已经习惯该模式,何乐而不为。

董宗华认为,明星高中是历史自然形成,仍有其存在必要。人才可分为三种,一是“会读书”,二是“会读书且会玩”,三是“不会读书却有特殊才能”。前二者不论放到何处,都能维持一定的学习成效,但第三种人才就必须有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在明星高中里接受竞争、砥砺,是现行最佳的方式。

免试入学名额扩增后,学子仍想挤进特定学校,势必衍生同分的比序问题,有教育团体主张“抽签”解决,董宗华则全力反对。他主张,若登记者远超过招生名额,可让同分者写一篇作文、小论文或问答题,决定胜负,简单又具鉴别度。

董宗华表示,十二年国教推行后,势必造成各高中职学生程度落差拉大、素质参差不齐。他建议教育部应开放高中进行适度的“能力分班”,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

董宗华说,孔子以降中华民族的教育思想可概括为二,一为“有教无类”,二为“因材施教”。十二年国教不能只有“有教无类”,尤其到了高中职阶段,各学科难度加深许多,学子势必出现擅长文史、擅长数理等分化,适当的“能力分班”绝对有必要。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