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 教改阿甘提配套

【新唐人2012年3月25日訊】十二年國教忐忑上路(12)(中央社記者陳至中新北市25日電)被媒體封為「教改阿甘」的董宗華,認為十二年國教大方向正確,但包括「先免試後特色」、「國中會考」及「特色高中職比例」等配套問題,社會尚未有共識。

董宗華從擔任中小學家長會長起家,關注教育改革10餘年,對於十二年國教的政策方向憂心不已。他力主推動「十二年國教大辯論」,比照ECFA的模式,讓幾項懸而未決的議題尋求社會共識。

教育部目前定調十二年國教,國中升高中的管道為「先免後特」,即先「免試入學」再「特色招生」,前者佔75%的名額,讓大多數的學生都在4、5月間找到歸宿;後者則是讓25%有志進入明星高中、特色高中職的學生,藉由筆試、面試等方式找到心目中的理想學校。

董宗華認為,「先免後特」實際執行將困難重重,尤其是大台北地區的學子,恐怕高達4、5成都想進入明星高中,「不妨一試」的心理作用下,參加「特色招生」的人數將遠超過25%,最終恐怕重演99年基北區自辦基測「高分低就」的慘況。

其二,教育部規劃以「會考」取代國中在校成績,董宗華相當不以為然。他認為「會考」只是換湯不換藥、掛羊頭賣狗肉的基測、聯考,無法減輕青年學子的壓力。

董宗華認為,國中在校成績是學子長時間的表現,且有教師監督、評定的作用,比一、二次「會考」成績更能代表學生實質的能力。但為了避免「分分計較」,導致學生國中3年都得膽戰心驚,招生時因應學校需求不同,限定只能採計1至3科,且只作為「基本門檻」,第一階段篩選後即丟棄,第二階段完全以額外的面試、筆試等方式篩選學生。

何謂「基本門檻」?董宗華舉例,某校想招收數理專長的學生,可設定數學科、理化科國中在校成績必須在班上排名前50%。如此一來,高中職就能確保學生有基本的能力,又不會導致「分分計較」的惡果。

董宗華說,家長團體之所以強烈反對採用「在校成績」,主因是長久以來的「反師情結」,認為教師會受到情緒、喜好,影響打分數的客觀。董宗華則相信絕大多數的教師仍有教學良知,不能因為少數的不適任教師,一杆子打翻一船人。

根據教育部規劃的方向,103年「免試入學」名額比例為75%,「特色招生」則是25%。董宗華則認為不應嚴格限制,尤其是競爭激烈的大台北地區,應可達40%左右,讓學校透過考試、面試等方式,篩選出優秀的學子。

董宗華說,特色招生有考試篩選,應維持一定的比例,才能激勵學子接受合理、正面的競爭與挑戰,且我國學子已經習慣該模式,何樂而不為。

董宗華認為,明星高中是歷史自然形成,仍有其存在必要。人才可分為三種,一是「會讀書」,二是「會讀書且會玩」,三是「不會讀書卻有特殊才能」。前二者不論放到何處,都能維持一定的學習成效,但第三種人才就必須有適當的環境、適當的教育方式,讓他們在明星高中裡接受競爭、砥礪,是現行最佳的方式。

免試入學名額擴增後,學子仍想擠進特定學校,勢必衍生同分的比序問題,有教育團體主張「抽籤」解決,董宗華則全力反對。他主張,若登記者遠超過招生名額,可讓同分者寫一篇作文、小論文或問答題,決定勝負,簡單又具鑑別度。

董宗華表示,十二年國教推行後,勢必造成各高中職學生程度落差拉大、素質參差不齊。他建議教育部應開放高中進行適度的「能力分班」,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模式。

董宗華說,孔子以降中華民族的教育思想可概括為二,一為「有教無類」,二為「因材施教」。十二年國教不能只有「有教無類」,尤其到了高中職階段,各學科難度加深許多,學子勢必出現擅長文史、擅長數理等分化,適當的「能力分班」絕對有必要。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