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书】延安日记(79)

【新唐人2012年3月25日讯】【编者的话】延安日记》作者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基米洛夫,苏联人,1942年至1945年,以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身份,在延安工作。作者以日记形式,根据他的观点,记述了延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全书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为背景,记述了中共的整风运动、中共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共与当时驻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组织的接触以及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等问题,均有评述。

延安日记

1944年3月28日

我在毛泽东的要求下,替他发了个电报到莫斯科,给他的儿子岸英。

他告诉他的儿子说,接到了他的所有来信,并且对他学习得好感到非常高兴。

毛泽东要他的儿子向学院领导和全体教师,向在苏学习的中国青年,向岸英的弟弟岸青,转达他的真挚的问候。他要他的儿子不要为他的健康担心。他身体很好。毛泽东对他儿子谈到了中日战争的情况。战斗正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着,但是中国人民不会被打败的,因为他们顽强、坚毅、勇敢。全国的共产党员已达90万人,形成一支可观的力量。其中在国民党控制的各省和特区工作的,不下10万人。其余80万人则在前线抗击日本法西斯。

毛泽东要岸英在见到曼尼里斯基同志和季米特洛夫同志时,务必转告他对他们的热情问候。并称:曼尼里斯基和季米特洛夫两同志援助了、并继续援助着中国革命。中国同志和他们的孩子能在苏联各学校受到教育和培养,都要归功于他们。

1944年3月29日

中共领导正在试探着同美国进行接触。首先,它在为一批外国记者的到来进行安排。可是,它力图把这件事情做得给人这么个印象,似乎是外国记者自己要求来访的。

同时,康生给美国大使馆和军事机构殷勤地提供各种情报。

江青对我有点过于亲切,她找出很多借口来跟我会面。她开朗,有时又谨慎,情趣横溢,但也许是过于亲切了。这使我回避同她交往。

康生的嘴唇上部留有稀稀的一撮小胡子,他有着薄薄的、闲不住的嘴唇,高耸而好看的眉毛。

1944年4月3日

由于外国记者即将来到,延安兴奋起来了。

中共中央主席懂得,对待抗日统一战线的态度,是衡量中共领导的政策是否有诚意的一个关键问题。在这方面,重庆很不满,还举出来各种各样的事实。对毛泽东来说,重要的是说服记者:他是忠于共同抗日的事业的,是忠于全国抗日政府的首脑蒋介石的,还要消除疑团,就是说要把他对重庆的咄咄逼人的态度说成是和平忍让的,要把蒋介石说成是“一切误解”的罪魁祸首。因此,对会见计划的每一个细节都作了仔细的考虑。

在延安,中共中央主席不准任何人用比较激烈的措词,提到或攻击国民党及其政治领导人,特别是蒋介石。可是,在外国记者将去采访的地区,则要组织“自发的”行动,对中央政府的政策表示不满。中共领导指定了几个村子和连队,叫他们到时候表示这种情绪。各基层领导收到了有关指示。

特区还留着各个阶段反对国民党运动的痕迹。在土房的墙上,城镇的废墟上,甚至在石崖上,都能看到反对国民党的标语。因此,毛泽东下令要抹掉这类标语的一切痕迹。既然口号到处都是,就派了个大部队去抹。战士们在全特区抹口号。反对国民党的口号抹掉了,立即换上了新口号,如:“加强抗日统一战线!”与蒋总司令合作到底,争取抗日最后胜利!“”打倒日本法西斯!“”国共合作万岁!“”为反抗日本法西斯贡献一切力量!“等等。

中共为了赢得外国报界的同情,从而通过他们对美英政府施加压力,让外国记者在他们行将参观访问的地区享有充分的行动自由,还有同当地人民交谈自由。一些模范村庄正在匆忙地进行打扫,老百姓事先练习怎么谈话。一句话,这种“交谈”自由将按预定计划进行。这里的一切应了一句老话:以谎圆谎,弄巧成拙。

1944年4月4日

我军突破了苏联国境线的普鲁特河,进入了罗马尼亚。

朱可夫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把德军的战线切成两半,来到了喀尔巴阡山脉的丘陵地带。
———-

刘少奇和毛泽东是同乡,现年46岁。他1921年在莫斯科加入共产党。

刘跟工人运动联系紧密。无可置疑,这就是他的资本。他从1922年以来,一直积极做工会工作。他参加过工人阶级所有重要的罢工、示威和武装活动。1941年,他被任命为新四军的政委。

季米特洛夫发来电报之后,毛泽东不时地邀请我去看平剧。我们经常坐在一起。江青懂得怎样使气氛自然。当我感到有些深奥的比喻或唱词不好懂时,她就立即加以解释。(待续)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