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3月19日讯】有时候我觉得中国的问题往往是一个审美能力缺失的问题,无论是在收藏品市场还是在社会生活领域,往往不知道什么是好的、美的。当一个国家缺乏这种能力的时候,也就没有了合理的价值观。
南京的《金陵晚报》写了一份特稿,把中国文物造假的重灾区梳理了一遍,比如说河南的青铜器、福建的瓷器等。当然,造假是个全国性产业,不光是这几个地方会造假古董,其他地方也不少见,只是这些地方的水平比较高,“一眼假”的东西比较少的缘故。
原本古董造假也算是古已有之的玩意儿,只是借着现代科技以及古董热的升温,现在的古董造假已经成为了产业化、流水线化的产业。记得去年与马未都先生一起做过两期关于瓷器与木器的节目,其中说到瓷器一项时,马老私下说民间的藏家手里往往90%的藏品“不真”。这话说得挺狠,实际上我个人看过一些藏家的藏品,看过之后只能用“挺好的,您留着玩儿挺好”这种话搪塞。顺便说一句,这句话是古董行里看见假古董而碍于面子不能说破的专用遁词,绝非夸奖。
关于古董热为什么在如今越演越烈,想必大家都已经是知道原因了,无论是资金追求增值或者避险,都间接导致了这个热度的提升。简而言之,就是怕手里的钱毛了,赶紧买点儿什么以求保值增值。不但是古董,很多原本根本算不上收藏门类的东西现在都很热,比如说我看过一个电视片,里面介绍某种所谓“奇石”的东西,从水里捞上来就成千上万的要价。在一个受过基本收藏或者艺术训练的人看来,那东西实在是没啥价值,可据说卖得还行。某位友人最近也开始做一种特殊玛瑙的生意,短短数月就发家致富,而那种玛瑙不过是一种早就采挖殆尽的玛瑙矿的替代品,在真正的藏家眼中,根本就属于垃圾。
有需求就有市场,倒是也不算新奇,至于说讨论民间投资渠道什么的,估计很多人已经说了很多道理,再多说也没有意义,不如说说假古董与文化之类的话题。
咱这里古董造假确实不少,只是造假也有层次的区别。乾隆的那时候就有很多仿制的瓷器在官窑里烧造,这是不能称为造假的,而是对于古代工艺与器物的崇拜,希望在自己手里恢复其荣光。康雍乾三朝做了不少这样的东西,现在看起来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此同时,这段时间也是原创作品大发展的时候,烧造了很多前朝所没有的东西,达到了中国瓷器的另外一个高峰。
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这样的仿制与继承、发展,正好就是一个国家国力与自信的象征,有继承才能有发展嘛。不但器物如此,学问与人格何尝不是如此?晚清、民国之间,中国学术界大家辈出,正好就是接续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让当时虽然国力不强的中国在思想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民国范儿或者说民国风度已经成了后来学人高山仰止的高标,他们讨论问题的深度广度,至今也没见有多少人能超越。
回过头来看看现在的假古董,您就会发现继承与发扬没有多少,倒是拆了真古董之后建或者造个假古董居多。而民间更多的不是把古董当做一种文化与雅玩,只是当做一种暴发的方式。有时候我觉得中国的问题往往是一个审美能力缺失的问题,无论是在收藏品市场还是在社会生活领域,往往不知道什么是好的、美的。当一个国家缺乏这种能力的时候,也就没有了合理的价值观。如果您从这个角度看待社会,可能会另有感觉吧。
文章来源:《青年时报》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