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散人:關於文物造假二三事

【新唐人2012年3月19日訊】有時候我覺得中國的問題往往是一個審美能力缺失的問題,無論是在收藏品市場還是在社會生活領域,往往不知道什麼是好的、美的。當一個國家缺乏這種能力的時候,也就沒有了合理的價值觀。

南京的《金陵晚報》寫了一份特稿,把中國文物造假的重災區梳理了一遍,比如說河南的青銅器、福建的瓷器等。當然,造假是個全國性產業,不光是這幾個地方會造假古董,其他地方也不少見,只是這些地方的水平比較高,「一眼假」的東西比較少的緣故。

原本古董造假也算是古已有之的玩意兒,只是藉著現代科技以及古董熱的升溫,現在的古董造假已經成為了產業化、流水線化的產業。記得去年與馬未都先生一起做過兩期關於瓷器與木器的節目,其中說到瓷器一項時,馬老私下說民間的藏家手裡往往90%的藏品「不真」。這話說得挺狠,實際上我個人看過一些藏家的藏品,看過之後只能用「挺好的,您留著玩兒挺好」這種話搪塞。順便說一句,這句話是古董行裡看見假古董而礙於面子不能說破的專用遁詞,絕非誇獎。

關於古董熱為什麼在如今越演越烈,想必大家都已經是知道原因了,無論是資金追求增值或者避險,都間接導致了這個熱度的提升。簡而言之,就是怕手裡的錢毛了,趕緊買點兒什麼以求保值增值。不但是古董,很多原本根本算不上收藏門類的東西現在都很熱,比如說我看過一個電視片,裡面介紹某種所謂「奇石」的東西,從水裡撈上來就成千上萬的要價。在一個受過基本收藏或者藝術訓練的人看來,那東西實在是沒啥價值,可據說賣得還行。某位友人最近也開始做一種特殊瑪瑙的生意,短短數月就發家致富,而那種瑪瑙不過是一種早就採挖殆盡的瑪瑙礦的替代品,在真正的藏家眼中,根本就屬於垃圾。

有需求就有市場,倒是也不算新奇,至於說討論民間投資渠道什麼的,估計很多人已經說了很多道理,再多說也沒有意義,不如說說假古董與文化之類的話題。

咱這裡古董造假確實不少,只是造假也有層次的區別。乾隆的那時候就有很多仿製的瓷器在官窯裡燒造,這是不能稱為造假的,而是對於古代工藝與器物的崇拜,希望在自己手裡恢復其榮光。康雍乾三朝做了不少這樣的東西,現在看起來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此同時,這段時間也是原創作品大發展的時候,燒造了很多前朝所沒有的東西,達到了中國瓷器的另外一個高峰。

從歷史文化傳承的角度看,這樣的仿製與繼承、發展,正好就是一個國家國力與自信的象徵,有繼承才能有發展嘛。不但器物如此,學問與人格何嘗不是如此?晚清、民國之間,中國學術界大家輩出,正好就是接續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讓當時雖然國力不強的中國在思想上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民國范兒或者說民國風度已經成了後來學人高山仰止的高標,他們討論問題的深度廣度,至今也沒見有多少人能超越。

回過頭來看看現在的假古董,您就會發現繼承與發揚沒有多少,倒是拆了真古董之後建或者造個假古董居多。而民間更多的不是把古董當做一種文化與雅玩,只是當做一種暴發的方式。有時候我覺得中國的問題往往是一個審美能力缺失的問題,無論是在收藏品市場還是在社會生活領域,往往不知道什麼是好的、美的。當一個國家缺乏這種能力的時候,也就沒有了合理的價值觀。如果您從這個角度看待社會,可能會另有感覺吧。

文章來源:《青年時報》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