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2月11日讯】在中国有很多被官方公认的经济理论,本质上都是垃圾,但是,由于这些垃圾被包裹了一层璀璨夺目的外衣,所以老百姓往往只看到其炫目的光芒,而无法洞悉深藏其中的肮脏臭腐。本人曾经对发展经济是为了就业、政府应当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增长与控通胀是两难选择等当下流行的经济理论进行过系列批判,今天,我们再来批一批目前在官方表述中甚为流行的产业空心化理论。
官方的经济理论认为,或者干脆说现在的中国政府认为,中国正在呈现出产业空心化的现象,因此,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就是金融业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温家宝总理更是提出要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在过去一年的确遇到了各种困难,有些困难前所未有闻所未闻,政府如能支持实体经济自然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判断实体经济的困难成因,那将会导致我们采取错误的决策与方法。
何谓产业空心化?按照官方的理论解释,是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地迅速地转移到国外,造成国内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都不去从事物质生产,不搞实体经济,而是一窝风去虚拟经济(比如股市、基金、放贷等)。目前,中国的企业和老百姓的确是有许多热心于高利贷放款,但中国经济是否真的如舆论所说,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现象?根据我的观察分析,答案是否定的,主要理由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从供求现象来看。去年,中国的各类物价都有大幅上涨,但这种上涨是来自于通货膨胀,说穿了是票子印多了,这一点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定论。我们没有看到某一类商品的价格单边上扬,也没有看到某一类商品紧俏缺货或者疯狂抢购,这说明各类商品供需平衡,支撑这些商品生产的实体产业仍在正常发展。
二是从经济逻辑来看。表面上看,现在的民间金融乱象频繁,民间资金大都奔向了高利贷,而从本质上看,这个世界没有人愿意无缘无故去借高利贷,很多被高利贷压垮的跑路老板都是从事实体产业经营的,这说明高利贷最终还是流向了实体经济。高利贷之所以繁荣昌盛,根源是实体经济尤其是生产型企业缺钱。
三是从统计数据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年报数据,2011年,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7.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了21.1%。另外,制造业投资增长了31.8%。这些数据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投资增速超过第三产业,二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产业投资增幅远超平均水准。
基于上述三个理由,我们可以断定产业空心化的现象并不存在,但是,实体经济的确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很多从事实体产业的人都有现在做企业不赚钱和想逃离实体产业的慨叹与冲动,这是为什么?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对待实体经济,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政策大环境。
其一,对实体产业的过分优待导致产能过剩。这几年各地招商引资的政策力度越来越大,各种工业园遍地开花,有很多原本不适合在当地发展的产业,比如有的企业远离了原材料、远离了上下游配套或者远离了成熟的产业工人,但因为贪图便宜的土地、减免的税收、宽松的污染排放以及各种优惠政策而落户下来,这就造成了许多产业的生产能力急剧膨胀。为什么后来企业明知未来的竞争会非常激烈却仍然保持着勇往直前的投资热情?不仅是因为后来者享受到了政策优惠而使自己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即便不能战胜原有的同类企业,也有低价的土地为其保值。但是,大家都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导致资源错误配置,就会对原先正常经营的企业造成伤害,最后,过度竞争产能过剩和浪费社会财富就成了无可避免的事情。
中央对某些传统产业的过度倾斜也是造成产业过剩的又一诱因。比如像家电产业,本来经过多年的激烈竞争,黑白家电基本上整合到了为数不多的大型集团身上,但因为国家财政补贴家电销售的政策出台,导致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厂家起死回生,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央家电补贴政策的取消,家电业的产能必将大量过剩。既然众多产业产能过剩,竞争自然白热化,这些产业的利润率当然会大幅下降,出现大量亏本企业一点都不奇怪。没有利润,谁愿意去做亏本的买卖?所以做实业的人都感觉很难做和都很想逃离实业。另外,国家在许多产业方面存在着限制性门槛,民营资本长期以来遭遇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多年没有改变,使得民营资本只能在为数不多的传统产业里死拼血斗,这也是加剧实体经济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对金融产业的过分保护导致行业垄断。在过去的一年中,几乎所有的实体企业都面临着“钱荒”的问题,这里面固然有中央为抵御通货膨胀而采取了货币紧缩政策的缘故,但更多的是因为金融垄断而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去年国有四大银行的贷款新增总量比上年都大幅减少,但无论是四大国有银行和许多中小银行的利润都创了历史新高,这说明中央货币紧缩的政策只给企业带来了“钱荒”,但银行却利用“钱荒”创造了更多的利润,各家银行虽然表面上是按照央行的要求利率发放贷款,但实际上他们也是在发放高利贷,只不过是高利贷的名称改为了理财费用与佣金。为什么在中国实体产业竞争激烈利润偏少的大背景下,银行业却能够一枝独秀?答案就是因为银行业的垄断经营。美国3亿人口有8000余家银行,中国13亿人口却只有不到500家银行,简单的数字对比,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小微企业的贷款会如此艰难。
中国的银行数量为什么与发达国家相比会如此悬殊,根源是政府实施了对民营金融企业过于严厉的监管和过于苛求的门槛准入政策,使得小额贷款、民间典当、村镇银行等草根金融发展艰难,使得草根金融无法与过于强大的国有金融形成充分竞争。国有银行的一家独大,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国有银行因为利润不愁而没有动力给小微企业贷款,二是高利贷因为小微企业需求旺盛而兴风作浪。许多企业表面上看是被高利贷逼垮的,其实,没有高利贷它们也许在一年前就垮了,高利贷至少帮助部分企业渡过了难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放贷不仅无过,反而有功。与其说这些倒闭企业是倒在高利贷上,不如说是倒在国家对国有金融垄断的过度保护上。高利贷越是盛行,说明金融产业越需要大发展,因此说,防止高利贷产生的最好办法不是去打压高利贷,而是放开金融管制,让更多的民间资本来参与金融竞争,有了充分的金融市场竞争,高利贷自然没有了生存土壤。
通过对以上两点原因的解剖,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原本是对实体产业优待有加的招商引资政策,反而造成了实体产业的产能过剩过度竞争;原本是促成合理利率防止金融风险的国有银行保护政策,反而为高利贷等高风险行为的大行其道创造了条件。
个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些招商引资的政策也好,那些金融保护的政策也罢,它们都违背了平等竞争、自由选择的市场经济精髓。任何为了实体经济的优惠政策都有可能拔苗助长,任何为了金融稳定的保护政策都有可能妨碍竞争,最终都会造成实体经济的大起大落,最终都会演变成妨碍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负面因素。因此,政府保护实体经济发展的最好办法不是去干预市场防止产业空心化,而是尊重市场敬畏市场不干预市场。说得再直白一点,政府应当废除为了发展实体经济而推出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消除民营资本进入相关行业尤其是金融业的种种门槛,提倡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根本上说,缩短政府的权力之手,减少官员的利益之途,这才是解决当前实体经济困难的当务之急。只要政府对待各类产业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实体经济自会浑然天成健康和谐!
读者们也许会奇怪,既然问题如此简单,官员们何以不能抽丝剥茧认清真相?套用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话说,其中一部分人是因为无知,他们缺乏经济学常识,又不愿意承认无知深入学习,自然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另一部分人则是因为无耻,他们利用多数人的无知,居心叵测地炮制或者拥护一套套冠冕堂皇的理论,为自己干预经济中饱私囊或者粉饰太平制造便利工具与崇高理由。
文章来源:《网易》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